首页 > 中国历史

大唐名将:李靖和李勣

时间:2022-09-05 分类: 中国历史 查看: 743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混战不已。独李渊父子起兵太原,结交天下豪杰而用之,兼之政策开明,内怀人心,遂能逐灭余隋,荡扫群雄,一统天下。创国伊始,又能君臣揖睦,励精图治,臣服四夷,乃开中国历史最伟大之盛世,遗后人千代之仰慕,可谓美哉壮哉!在历次战争中,虽将帅济济,然最有作为者,当属李靖、李勣二人。二人后来宣威沙场,驰誉丹青,位极三台,图画凌烟阁,更令后人钦敬无加,各种故事也流传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历代将帅之显,似乎无出此二人者。
军事才能被发挥的酣畅淋漓,堪称惊绝。李靖将兵,善于行险用奇,且能身率士卒,兼之常独挡一面(名义上的统帅赵郡王李孝恭自从一次不听李靖失败后,基本上是对李靖言听计从了,这也是李靖的福气,否则左右总有掣肘之患,李靖恐怕也难以有如此作为),善于安抚,故能屡战屡胜,胜后能安,可谓是旌麾所指,众敌披靡,为李唐打下了一片大大的江山。
在平定萧铣时,李靖力排众议,主张兵贵神速,趁江水泛涨,三峡路险之即,倏忽至城下,敌仓卒必败。在敌精兵阻拦之时,李靖却能张弛有度,束营避战,待敌气衰,然后奋击。在赵郡王李孝恭不听劝谏,贸然出兵惨败后,李靖又能从中看见胜机,趁敌掠财军乱之即,断然出兵,一举溃敌。萧铣举城请降后,李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时诸将都想籍没隋军之家,以赏将士(保不住很多人也想趁机大捞一把,破城抢掠,本是中国历史上卑鄙的传统),李靖不从,于是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降。贞观九年,吐谷浑寇边,李靖亲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之。吐谷浑烧去野草,退保大非川。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敌。唯靖决计而进,深入敌境,前后战数十合,大破其国。
贞观三年,突厥诸部离叛。李靖又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贞观四年,李靖进击定襄,大破突厥,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可见此役对唐朝之振奋。中国数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周有猃狁,汉有匈奴,晋有五胡乱华,唐有突厥,宋有辽金,明有蒙古女真,故历来朝廷对北方民族的入侵是深恶痛绝的,只有在没有力量反抗的时候才会提议和亲,一旦有所机会,定要赶尽杀绝,以绝后患。这虽然是历史的悲剧,但即使在文明的今天,民族问题也是无可奈何的一桩事情;
自破定襄后,颉利可汗大惧,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唐遣唐俭等人前去安抚,李靖主张趁突厥狐疑懈怠之即,一举歼灭。遂率部斩敌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复定襄、常安之地,斥土界自阴山北至于大漠,让唐朝安定了上百年,再无大患。虽然李靖的做法有点阴毒,颇为后人诟病。但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李靖的做法却很值得肯定。难怪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大赦天下,酺五日。
虽然李靖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并不等于朝廷对他就坦诚信赖了,功高震主的猜疑不知道让多少英雄豪杰人头落地,九族夷灭,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血腥的一面。李靖也不例外,在大破突厥不久,本是功安社稷,但唐太宗就因谗言对他大加责让。大破吐谷浑后,有人诬告李靖谋反,唐太宗也并没有显示出对李靖的特别信任,而是令法官查察此事,幸好李靖本人并无罪过,才逃过一劫。之后李靖也许真的心灰意冷了,就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这实在有着难以言辞的苦衷。聪明如张良者,尽其心智而能让一个无赖莅临天下,却也不得不在功成之后装疯卖傻,说自己学仙去了,不再过问尘世,可惜后来还是被吕后算计了;中国帝王的城府实在是深不可测,无论你有多大的功勋,都抵不过到头来的一句谗言。前些日子曾读到一句话,说是千万句“我爱你”竟不敌一句分手,实在精辟深刻,其实帝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史书载“靖性沉厚,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但从当初他刚出道时,与舅父论兵法而能让一代名将感慨万分,也能让贵如杨素者拊其床谓之曰:“卿终当坐此”;及其被李渊所获,行将就戮时,能够大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而让李渊回心转意,一点儿也看不出他“恂恂然似不能言”的影子,反而是意气风发、周瑜一流的人物。然而即使是如此人物,又为李唐建立如此大的功勋,到后来也只能阖门自守,连亲戚也不能随便进入,可见其内心之警惕谨慎,却也反映了历来君王薄情寡义的一面。
后来朝廷给他的荣耀和封赏更象是做给世人看了,而不是真心对他功勋的酬报,用太宗的话讲,就是“欲以公为一代楷模”,所以后来征发辽东,李靖请战,朝廷不许,其中原因,顾有李靖年迈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朝廷一怕李靖战败,毁了自己树立起的典范的形象,二来恐怕是担心李靖功名太盛的缘故吧!综观李靖一生,虽然受到朝廷重用而得以建立殊世功勋,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信任。在其盛时戒备他,在其衰时立为典型供奉而不用。所以李靖虽然生定社稷,死尽哀荣,其内心恐怕未必就是坦然欣慰的一生。但相对廉颇、李牧、檀道济、候君集、岳飞、袁崇焕等人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李渊和李世民毕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有所作为且比较开明的君主,能够建功立业,位列三台,并能寿终正寝,驰誉丹青,已经是很多才能与李靖相颉颃者可望而不可求的结果了。
相对于李靖而言,李勣似乎要好一点。李勣出身草莽之中,先是靠聚众劫掠为生,但其乐善好施,又讲义气,颇有孟尝遗风。相对于李靖以建功取富贵为目的的做法,李勣似乎更可爱一点。李密降唐又反唐被杀后,李渊就派人告知了李勣,怕是要试探一下他的反映。李勣也不含糊,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被准之后,李勣披麻戴孝,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这是臣子对君主的礼节),在极为敏感的时刻做的有声有势,实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李勣是随李密降唐的,李密再反唐时,李勣认为自己已是李唐臣子,不能谋反,但也没有告发他)。在平定王世充时,其故人单雄信也要依例处死,李勣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临将就戮,勣对之号恸,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仍收养其子。这种行为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虽然是草野侠义,却是磊落豪迈,比传统的仁义道德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忠义之气,李渊父子才对他特别信赖。虽然在功勋上,李勣要比李靖逊色一点,但在封赏方面,似乎竟在李靖之上。而在宠信方面,李靖更是不能与李勣相比。李勣病中,唐太宗自翦胡须,为其和药(验方说须灰可以治疗其病);图传凌烟阁后,唐太宗又命写形,并亲为作序。乃至唐太宗临终之即,遗命让李勣做仆射(也就是宰相)以佐太子,并参与军政要事(虽然其中耍了一下奸诈,但其信赖还是无比的)。及其去世时,高宗为之举哀,辍朝七日。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后又诏配享高宗庙庭。
李勣因为出身于草莽之中,义气便多了一些,做作和束缚也少了一些。即使在后来做了大将之后,其真率洒脱之心依然不减。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于将士。攻占黎阳仓后,跟他吃饭的就有数十万人(当时李勣还只是区区草寇之流)。魏徵跟随李世民后,整天板着脸寻机教训着他的不是,弄的两个人都很不自在,但因为两人都是极其明白之人,所以倒也成了一段佳话。但当初魏徵和高季辅、杜正伦等人和李勣在一起的时候,却是谈谑忘倦。投个明白人难,找个谈心的人更难,尤其是在动乱不保的年代。李勣和家人关系也十分融洽,治家甚严。后来李勣得病,自知将死,就让弟弟置酒申宴,堂上奏女妓,檐下列子孙。宴罢,从容吩咐后事,比曹操还要从容(曹操其时还是有些哀伤的)。讲的话也很实在,就是让弟弟严加看管子弟,操行不好的,与不良之辈人交游的,打死也没关系(现在人也没有几个敢这么说的);丧葬要俭,最多加一副朝服等等。史载李勣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所向多克捷。洎勣之死,闻者莫不凄怆。李勣实在是个超凡脱俗的人物,最难得的不是其功勋,而是其忠义,我看《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无论功勋还是义气,都难得有人能同李勣媲美。其生受重任,死极哀荣,也可以看做是历史对这种精神的一种褒奖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总是需要这种精神的!

李勣

后来朝廷给他的荣耀和封赏更象是做给世人看了,而不是真心对他功勋的酬报,用太宗的话讲,就是“欲以公为一代楷模”,所以后来征发辽东,李靖请战,朝廷不许,其中原因,顾有李靖年迈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朝廷一怕李靖战败,毁了自己树立起的典范的形象,二来恐怕是担心李靖功名太盛的缘故吧!综观李靖一生,虽然受到朝廷重用而得以建立殊世功勋,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信任。在其盛时戒备他,在其衰时立为典型供奉而不用。所以李靖虽然生定社稷,死尽哀荣,其内心恐怕未必就是坦然欣慰的一生。但相对廉颇、李牧、檀道济、候君集、岳飞、袁崇焕等人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李渊和李世民毕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有所作为且比较开明的君主,能够建功立业,位列三台,并能寿终正寝,驰誉丹青,已经是很多才能与李靖相颉颃者可望而不可求的结果了。
相对于李靖而言,李勣似乎要好一点。李勣出身草莽之中,先是靠聚众劫掠为生,但其乐善好施,又讲义气,颇有孟尝遗风。相对于李靖以建功取富贵为目的的做法,李勣似乎更可爱一点。李密降唐又反唐被杀后,李渊就派人告知了李勣,怕是要试探一下他的反映。李勣也不含糊,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被准之后,李勣披麻戴孝,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这是臣子对君主的礼节),在极为敏感的时刻做的有声有势,实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李勣是随李密降唐的,李密再反唐时,李勣认为自己已是李唐臣子,不能谋反,但也没有告发他)。在平定王世充时,其故人单雄信也要依例处死,李勣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临将就戮,勣对之号恸,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仍收养其子。这种行为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虽然是草野侠义,却是磊落豪迈,比传统的仁义道德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忠义之气,李渊父子才对他特别信赖。虽然在功勋上,李勣要比李靖逊色一点,但在封赏方面,似乎竟在李靖之上。而在宠信方面,李靖更是不能与李勣相比。李勣病中,唐太宗自翦胡须,为其和药(验方说须灰可以治疗其病);图传凌烟阁后,唐太宗又命写形,并亲为作序。乃至唐太宗临终之即,遗命让李勣做仆射(也就是宰相)以佐太子,并参与军政要事(虽然其中耍了一下奸诈,但其信赖还是无比的)。及其去世时,高宗为之举哀,辍朝七日。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后又诏配享高宗庙庭。
李勣因为出身于草莽之中,义气便多了一些,做作和束缚也少了一些。即使在后来做了大将之后,其真率洒脱之心依然不减。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于将士。攻占黎阳仓后,跟他吃饭的就有数十万人(当时李勣还只是区区草寇之流)。魏徵跟随李世民后,整天板着脸寻机教训着他的不是,弄的两个人都很不自在,但因为两人都是极其明白之人,所以倒也成了一段佳话。但当初魏徵和高季辅、杜正伦等人和李勣在一起的时候,却是谈谑忘倦。投个明白人难,找个谈心的人更难,尤其是在动乱不保的年代。李勣和家人关系也十分融洽,治家甚严。后来李勣得病,自知将死,就让弟弟置酒申宴,堂上奏女妓,檐下列子孙。宴罢,从容吩咐后事,比曹操还要从容(曹操其时还是有些哀伤的)。讲的话也很实在,就是让弟弟严加看管子弟,操行不好的,与不良之辈人交游的,打死也没关系(现在人也没有几个敢这么说的);丧葬要俭,最多加一副朝服等等。史载李勣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所向多克捷。洎勣之死,闻者莫不凄怆。李勣实在是个超凡脱俗的人物,最难得的不是其功勋,而是其忠义,我看《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无论功勋还是义气,都难得有人能同李勣媲美。其生受重任,死极哀荣,也可以看做是历史对这种精神的一种褒奖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总是需要这种精神的!
展开全文
上一组:武则天是怎样一步步登上帝王之位
下一组:婚姻习俗导致大清皇室断后
相关信息
秦朝为什么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王朝

秦始皇在完成了自己及祖上的梦想,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四五百的四分五类的状况,来统一了中国,成了千古一帝,渴望着自己的子孙,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千秋万代。然而,秦朝却仅仅历经了两个皇帝,做了16年的美梦就结束了!人民起义打垮了秦朝,着究

秦朝四大名将

秦朝时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在为后,灭掉六国,实现了秦朝统一全国的梦想。为此,秦始皇嬴政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帝。当然,只靠秦始皇一己之力是不能实现全国统一的,他身边必然少不了驰骋沙

揭秘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但是这样一位人才却遭到刘邦的猜疑,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在年轻是曾受过胯下之辱,当时他是忍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

隋炀帝是隋文帝和鲜卑族女子所生之子,出生于公元569年,他二十岁时被任命为江南征伐军统率,成功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后来10年,他一直担任江南的地方官吏,再后来,他陷害了其兄,自立于皇太子。 隋炀帝 三十五时杀父继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代皇

大唐名将:李靖和李勣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混战不已。独李渊父子起兵太原,结交天下豪杰而用之,兼之政策开明,内怀人心,遂能逐灭余隋,荡扫群雄,一统天下。创国伊始,又能君臣揖睦,励精图治,臣服四夷,乃开中国历史最伟大之盛世,遗后人千代之仰慕

武则天是怎样一步步登上帝王之位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

伍秉鉴:“天下第一富豪”的兴衰

被西方人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的伍秉鉴 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 垄

李嗣业:大唐一代名将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堪称大唐军人的典范,五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 自

中国历代王朝国号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战争频繁,朝代更迭变换,掌权者也在日益的变更。不同的掌权家族者,一旦掌权,就会更换国号,也就是朝代名称,因而中国历史国号比较多。那么中国古代的掌权者制定国号的规则是什么呢?他们又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呢? 朝代的名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