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志(1886~1965.2),原名翟秉志,又名翟际潜,字农山,满族,开封市人。著名动物学家。秉志自幼随父读四书五经,文史诗词。14岁丧父。次年考进河南高等学堂,学习英文、数学等。17岁时相继中秀才和举人。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攻读英文与数、理、化。在京读书期间,他参加进步-,立下"科学报国"的志向。他博览新书,特别对进化论等著作感兴趣,认为达尔文的学说打破宗教迷信,有利于富国强民。1909年即在北京考取第一届官费留学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生物系学习。1913年获理学士学位。1915年10月,他与留美同胞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最早的群众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秉志被推选为5位董事长之一。发行中国最早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1918年他又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费城韦斯特解剖学和生物研究所,从著名神经学家唐纳森从事脊椎动物神经学研究工作。
1920年,秉志回国。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又积极筹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2年8月18日,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秉志任所长。
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秉志从事脊椎动物的形态学与生理学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对江豚内脏的解剖,虎的大脑,豚鼠、家兔等大脑皮层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尤为细致。1927年,他又创建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以研究动植物分类为主。此后,他领导南北两所,在中国沿海、华北、新疆、香港等地对腹足类软体动物及对昆虫、鱼类及鱼类的化石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特别是对中国白垩纪昆虫化石的研究,成绩十分显著,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秉志在腹足类和昆虫化石等方面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其刊物分别与世界各国学术机构交换约达六百多种。
秉志从20年代起,研究达尔文进化学说,对达尔文、赫胥黎、巴甫洛夫、米丘林诸家的论著,有不少心得和创见。写有专著《竞存论略》、《海绵的系统发育及进化》、《原生动物的天演》等,另外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四十余篇,如《达尔文物种由来的一世纪》、《生命的途径》、《天演现象的窥测》等。他博学多才,善诗文,留下诗作近200首。厦门大学何厉先生代为批点编次,在秉志百年诞辰时,由中国动物学会印成专集出版。
秉志具有爱国心,爱憎分明。1930年夏初,一批日本生物学工作者突然要到中国四川等地调查动物资源,秉志立即组织力量赶在日本人之前,深入四川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并整理出资料及时发表。日军侵占南京前夕,中央大学搬迁重庆。生物研究所的图书、标本,仪器设备被日军抢掠一空。秉志因妻子病重未随校西迁而回到上海家中。伪"支那文化动态"组织妄图拉他出来任事,他不为日伪所用,改名翟际潜,蓄起胡发,躲进复旦大学化学系试验室闭门做学问,并在一家中药厂研究药材蛀虫,还用"骥千"的笔名,每周写一篇鼓励人民抗战的文章,投寄《大公报》发表。后来,他又用"伏枥"的笔名,在《学林》与《科学画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评论时事,揭露敌人罪行。1948年冬季,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召开院士及评议员选举会议。会议即将结束时,蒋介石设宴,发出请柬要每人签注能否出席,秉志断然写上"辞谢"二字。
抗美援朝时,秉志将自己抗战前节衣缩食在南京所置的4处房地产全部捐献出来,购买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3000册藏书,也留下遗言,献给国家。
秉志最早在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任教,曾短期在厦门大学任动物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动物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及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学部委员。主要进行家蚕生理和鱼类的形态与生理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在他生前的最后10年中,集中精力对鲤鱼形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写出专著《鲤鱼解剖》和《鲤鱼组织》,全面充实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在他几十年的生涯里,为中国生物界培育了大批人才,其中他的学生王家楫、伍献文、欧阳翥、卢于道、张孟闻、张宗汉等几十人已成为专家。
秉志治学严谨,他长年随身携带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工作六律:身体强健、心境干净、实验谨慎、观察深入、参考广博、手术精炼;日省六则:心术忠厚、度量宽宏、思想纯正、眼光远大、性情平和、品格清高。秉志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及专著有《咸水蝇生物学的研究》、《白鼠上颈交感神经大形细胞之生长的研究》、《江豚内脏之解剖》、《中国白垩纪之昆虫化石》等。曾当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及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秉志一生工作勤奋,直至晚年仍带病坚持科学研究工作。1965年2月20日晚,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在北京去世。
标签: 中国 | 河南 开封市 | 龙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