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名人

海维礼 

时间:2020-08-24 岳阳市浏览量:289

越洋传教来岳州,兴办医院与大学
19世纪后期,美国基督教会“复初会”传教士海维礼,凭借中美《望厦条约》等对华不平等条约,来到湖南岳阳,进行宗教宣传。他初到岳阳,穿中国服,戴中国帽,说一口慢条斯理的中国话,待人和蔼、有礼貌。不久,便在城南慈氏塔下收买地皮,兴建了一座美仑美奂的福音堂。由于欧美基督教不符合中国民族的传统习惯,开始时,当地群众心存戒备,信仰的人很少。为了接近群众,海维礼便改变作法,办医办学。
他首先在慈氏塔下摆设西药,为人看病。后来,求医购药者逐渐增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他在慈氏塔下建成普济医院。当时医院只设门诊和住院两部,不分科室,医疗器械仅一台低倍显微镜。每逢星期日,全院医护勤杂人员,都到教堂参加礼拜。平时,传教士出入病房,为病人读圣经,作祷告,散发有关宗教的画片或传单。经过传教士的宣传,不少病人以为自己恢复健康,是救世主——耶稣基督的恩赐,因而开始信教,入教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岳阳沦陷,医院迁往沅陵。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迁回岳阳。1951年9月由岳阳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岳阳县人民医院,现为岳阳市二人民医院。
海维礼初到岳阳时,广纳信徒,遇到一名叫魏少泉的军官,想让自己的儿子魏少清学习英文,劝他开办英文学校。次年,他便在建于城内的福音堂附设了一所大学,名曰“求新学堂”,有学生7人,教授2人,由海维礼教授英语、算术兼校长,岳阳人傅环澄教授历史、国文、地理兼管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生增至近百人。因校址太窄,海维礼回美国筹捐巨款,次年回华,购城南黄沙湾湖滨之地,建造校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求新学堂迁至湖滨,改名为“盘湖书院”。清宣统二年(1910年)更名为湖滨大学。大学附设小学和中学。学生都是来自岳阳、华容、临湘、沅陵等地教会小学的头三名毕业生,其中一部分学生可免膳食、学杂费,享受教会所供的零用钱。课程设有英文、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等。至1923年,在校学生百余人,中外教员20余人,其毕业生大半工作于交通界,或留学英美两国。学校对宗教课很重视。小学让儿童看宗教画片,听宗教故事,唱宗教诗歌。中学、大学均设置圣经课。课后,有“团契”、“祈祷会”、“主日学会”等宗教活动。每个星期天,学生得照例虔诚地参加“礼拜”。每年“圣诞节”,学校安排隆重的庆祝活动。教堂上张灯结彩,“佳音”频传,师生们互赠圣诞礼品,演圣诞剧,唱赞美歌,散发圣像,让学生浸染在浓厚的基督教气氛之中,使“耶稣”、“西方文明”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显然,海维礼在岳州兴办普济医院和教会学校,主观上是以此为载体,开展宗教宣传,但客观上,帮助岳阳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设备,对当时岳阳人认识西方、开阔眼界、拓新观念,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初步培养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例如从湖滨大学毕业的学生袁浚,后来就成了全国著名的体育健将。

标签: 中国 |  湖南 岳阳市 | 岳阳楼 | 清朝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