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海关
明朝《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东北15公里处,因为与山海之间而得此名。这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和陕西潼关并列俗称“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
2、潼关
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是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就是形容潼关。
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 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潼关八景,是潼关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3、武胜关
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8、娘子关
秦代,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长城险要关口之一,这里有昔日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毛主席曾赞誉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便指的是居庸关,其亲笔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便坐落于此。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10、剑门关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