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是一个国家或集团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在军队内部选取精英进行特训后成立的部队,各国的特种部队无疑是军队中战斗力最为强大的,世界上最早的特种部队是二战期间德国的“勃兰登堡”部队,随后英军也组建了SAS空军特种部队,特种部队这一军种正式诞生。
现今世界中最著名的特种部队莫过于美军的“海豹突击队”,有趣的是中国也有一支战斗力与之媲美且名称十分相似的特种部队——“雪豹突击队”,那么,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又有哪些神奇的武器装备呢?
一、雪豹突击队---中国的反恐精英
军事演习、演练和对外表演10余次,是一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的“国字号”反恐部队。
1、人员千里挑一,想加入非常难
能成为这支部队的一员,是个千里挑一的过程。每年,雪豹突击队从近万人的新兵中,按照要求挑选出120人左右进入后备队,然后经过政治审查、体格检查、文化考试、心理测试等一道道关卡,经过8个月的强化训练,剩下约七八十人进入二线队。再经过一年的随队磨合,大约20%的人会被淘汰,留下来的成为正式特战队员,开始进行专业反恐训练,所有训练课目每半年接受一次苛刻的考核,不合格者即被淘汰。
2、雪豹需百炼成钢
雪豹突击队的日常训练可以用“残酷”来形容,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100个蛙跳、200次杠铃,负重35公斤的10公里越野——这是队员一天的体能训练量,其余时间还要完成技能战术训练和协同战术训练。
每位队员还要经历“魔鬼周”训练:每人标准负重35公斤,徒步行军241公里,在这期间,每天只能休息3个半小时,每日伙食只是二两米饭和1袋榨菜,在这样的情况下,队员们每天还要完成14个训练课目。
3、尤其擅长“楼道战”
据香港《亚太防务》杂志报道,雪豹突击队吸收了国外同行的优秀经验,已形成自身的作战特色,尤其在城市街区特别是狭窄楼道内的反恐技巧具有独特性。通过有限画面和纪录片,该刊总结出雪豹突击队在接到城区楼房反恐处突任务后,一般会根据每名队员的特点,有机搭配成战斗小组行动,而一个完整的战斗小组往往由三名队员组成,即前锋、掩护手以及后卫,分别命名为1号,2号和3号。
进入战场后,1号担任前锋,在整个队伍中处于尖刀位置,2号是掩护手,负责给前锋提供掩护及协助工作,3号则主要负责小组的断后工作,在行动中,各队员担负的岗位绝非固定不变。
当小组中任何一名队员发现敌情后,不论是否发生交火,也不管该队员正担负何种角色,他都会自动成为小组前锋,其他队员将自动以其为战术核心——距他最近的队友成为掩护手,需要时给予协助和侧翼掩护;另一名成员则编成小组后卫。雪豹突击队战斗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保证他们能完美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角色互换。2004年,在伊拉克执行警卫任务的雪豹队员,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中国武警首次驻外执行任务。
4、单兵装备不逊美军
从武器装备上看,雪豹突击队用的基本是全军制式武器,但他们的单兵装具乃至枪支上的战术挂件却跟常规部队有很大区别。而且,近年来,诸如夜视仪、卫星定位器、激光测距仪、无人机、先进单兵电台等设备逐渐常见于对雪豹突击队的官方报道中。琳琅满目的单兵设备,配上最新型的凯夫拉通讯头盔、护目镜、战术背心,雪豹特种兵的出镜形象已经赶上国际潮流。
看看这些队员在执行任务时的单兵装备清单吧:防弹头盔、、防弹背心、护目镜、防护面罩、护肘、护膝、背囊、弹袋、手套、作战靴、92式9毫米手枪、95式自动步枪、格斗匕首、多功能夜视仪、微型摄像机、袖珍通讯器材……。每个人身上各式的单兵作战装备总值为30万人民币左右。
5、曾在国际大赛扬名
令雪豹名声大噪的场合,当属2014年3月举行的第五届约旦“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这个国际特种兵的“奥运会”上,副大队长徐波带领七名平均年龄24岁的特战队员,技压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等18个国家的231名反恐精英,顺利夺冠。
关于雪豹突击队的主要职责国内反恐上,官方媒体报道相当简略,人们只能在只言片语里知道,这支部队“先后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的平暴维稳等重大任务”,以及新疆武警部队在反暴恐任务中,多次使用“装甲车、排爆车、沙漠越野车、电子听音器”等高科技装备”。雪豹突击队最近一次亮相是在2014年的APEC反恐安保工作中,雪豹突击队在市郊举行演习,模拟有恐怖分子挟持一辆小巴,企图逃离现场时与警察对峙。
二、海豹突击队---美国的特种部队
战争打响后,盘踞在索马里且与“基地”组织有染的宗教极端武装成了美军的眼中钉,不过,考虑到以前的败绩,公开动手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2003年11月的一个深夜,满载海豹突击队员的“海豹输送艇”(SDV)从“达拉斯”号攻击型核潜艇内滑出,直奔索马里海岸,突击队员登陆后,在疑似“基地”组织训练营附近安装了可向卫星发送图像的照相机,随后按原路撤退。由此,美军拉开了非洲秘密反恐战争的序幕。
海豹突击队之所以敢重返索马里,就是因为手中握有SDV这张王牌,SDV长约6.4米,依靠锂电池提供动力,集成有推进、导航和通讯系统,可搭载包括正副操作手在内的一个蛙人战斗小组及其配套装备,虽然可由两栖攻击舰或运输机投送,但为了隐匿行踪,这种微型潜艇一般寄生在核潜艇的背部,由专用的管状干甲板舱装载,在水中直接投送,由于艇身并不密封,搭乘SDV执行渗透任务的人员需要配备水下呼吸机,SDV艇也可以提供一定量的压缩空气,以延长乘员的水下活动时间。
4、“小海豹”是如何长大的?
“三叉戟”徽章是海豹突击队员的标志,由抓着三叉戟的雄鹰和铁锚、手枪图案交叉组成,获得“三叉戟”徽章是一个极端艰苦的过程。首先必须通过一系列预备性训练,“小海豹”们才有资格参加“水下基础爆破训练/海豹专用”(为期6个月、分3个阶段),之后,在科罗拉多海军特种作战训练中心,学员们将经历8周体能训练,其中的第一阶段被称为“地狱周”,三分之二的学员会在此阶段被淘汰。
只要捱过“地狱周”的折磨,几乎所有人都能挺过后面的第二阶段(8周潜水训练)和第三阶段(9周陆战技巧训练),进入收尾的“基础跳伞训练”。之后,合格学员转入8周的“海豹资格训练”,学习制定任务计划、战役战术和技术程序等高级课程。待全部测试合格,才有资格将那枚金色小徽章戴在胸前。
当然,得到“三叉戟”徽章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海豹队员,他们还要被分配至各个海豹小队实习,在6个月左右的“实习期”内继续打磨作战技巧,直到有一天走上战场。小队是海豹突击队的基本编制模式,最初共有10支,每支小队包含300余名战斗人员和支援人员,平时,每个小队的战斗人员又分为3支40人分队,战时则编成战斗小组(通常8人,多则16人)。
2006年,10支海豹小队中的第6和第9小队神秘“消失”,公开露面的小队只剩8支,其中奇数队隶属驻扎在西海岸的海军第1特种作战群,偶数队隶属驻扎在东海岸的海军第2特种作战群。那么,第6和第9小队究竟去哪里了呢?原来,第6小队在1987年被改编为“美国海军特种作战试验群”,成为美国两支绝密级反恐部队之一(另一支是“三角洲”部队的第1特种作战分队),第9小队则改编为“海军特种作战支援小组”。值得一提的是,第10小队曾于2006年在阿富汗遇到伏击,几乎全军覆没,重建该小队后,美国国防部网站一度将其改称为“海豹运输部队”,但他们其实仍在干着“老本行”,第10小队的番号也得以保留。
海豹突击队的各小队间有明显的“作战责任区”分工,第3和第8小队熟悉沙漠作战,中东、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地区是他们的“责任区”,第2和第5小队接受高纬度和高海拔训练,擅长山地与极寒地区作战,第2小队负责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第5小队负责北太平洋地区,第1和第4小队接受丛林作战训练,第4小队的“责任区”在中、南美洲,第1小队负责南太平洋地区作战。
目前没有明确作战区域的只有第7小队和第10小队,元气大伤的第10小队承担支援任务,而第7小队则配合中情局搜索“基地”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