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名人资料网,著名人物网,名人名言,历史故事
罗隐思想属于道家。著有《谗书》及《两同书》等。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才名初显
罗隐于大和七年(833年)正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杭州新城。原名罗横,字昭谏,后改名隐,自号江东生。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为世人所推崇,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
十上不第
罗隐像
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大中十三年(859年)由江西南康取解,途经江陵拜见丞相白敏中,时为严冬。年底到京师,开始应进士试,连考了七年都榜上无名,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虽然屡败屡战,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
咸通十一年(870年)夏秋,一直在河中府(蒲津)参加秋试取解。咸通十二年(871年)春礼部试失利后上书湖南观察使于瑰求职,当年夏得衡阳县主簿。冬十月,乞假东归,途中作《湘南应用集序》。咸通十三年(872年)东归途中作《赠妓云英》(《嘲钟陵妓云英》)。
乾符元年(874年)春,离开长安东游大梁(今开封),在大梁一带流落二年。乾符三年(876年)在京兆府秋试入“十等第”,但罢举未参加乾符四年(877)礼部春试,可能是因为父亲病故,回乡丁忧。乾符四年(877年)又入京兆府“十等第”。乾符五年(878年)春落第后南游夏口(今武汉)、蕲州(今湖北蕲春),有《投前夏口韦尚书启》《投蕲州裴员外》文及《送蕲州裴员外》诗,后东归。
隐居池州
乾符六年(879年)长江以北已被黄巢起义军兵所据。广明元年(880年)北上受阻,与宗人罗鄂、罗邺及杜荀鹤、张乔等人一起隐居池州九华山。《唐诗纪事》所谓“广明中,池守窦潏,营墅居之”,是谓池州刺史专门营造别墅供罗隐居住。
归仕吴越
光启三年(887年)归江东,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受爱重,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钱镠充镇海军节度使后,征任为掌书记,迁节度判官、司勋郎中、给事中。
天祐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镠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唐亡。罗隐曾劝说钱镠举兵讨梁,未能用。罗隐约在此后正式受箓入道。梁以谏议大夫征隐入朝,不就。
后钱镠表授罗隐吴越国给事中。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去世,世称罗给事
主要影响编辑
罗隐半身像
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罗隐在咸通、乾符中与宗人罗邺、罗虬并称“三罗”,又与同乡诗人章碣齐名。当时有人将罗隐与前辈诗人温庭筠、李商隐合称“三オ子”,说他们三人先后受知于宰相令狐绹。令狐绹之子令狐滈登进士第,罗隐以诗贺之,令狐绹对儿子说:“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唐诗纪事》卷六十九)可见令狐绹对罗隐诗名的崇拜程度更甚于“温李”。
罗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同书》中。《两同书》共十篇。上卷五篇说明修身的方法,各篇最后都用老子的话作结论《贵贼第一》说明物之贵殿,是因性禀殊致;人之贵残、尊率决定于有无道德。《强弱第二》说明了强弱是相对的,强大决定于智德,而非暴力。《损益第三》说明百姓的益取决于人主的俭。《敬谩第四》说明贤君必礼贤下士,方得民心。《厚薄第五》说明节制嗜欲,方能延寿。五篇文章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论述了人主要有“唯慈唯仁”的道德,オ能贵,才能强』节欲礼下,方能巩固统治。同样,下卷五篇也有一个系统。下卷除了第十篇外,都用孔子的话作结论,主要论述治世的方法。《理乱第六》是下卷的总纲,附明文武之道为治国之具,人主必须善于掌握。接下去几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述治国的方法。《得失第七》认为人主要辨真伪,任用贤臣,面不失其控制权。《真忉第八》说明,要辨真伪,就媐既不轻信众议,也不固执己见,考著究微。《同异第九》则为使用臣僚的策略,“徐视而实听,高居而远望,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闭结和斗争要各得其宜。《爱憎第十》说明人主不要以个人爱怕,决定是非得失,主张净君纳。综合上下两卷内容,无非是向统治者说明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如何实行“仁政”。罗隐所提倡的仁政,是儒家传统的主张,其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白热化阶段,他的治世之道毫无用处。但《两同书》在论述修身治世的过程中,寓有分明的变贬、强烈的爱憎,揭露的问题,往往切中社会的葬病,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
罗隐在《谗书》中对当时社会进行相当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有很强的战斗性。由于作者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书中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对黄巢起义的看法也是错误的。但瑕不掩瑜,《谗书》仍不失为一部好书。《谗书》不仅有很强的战斗性,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第一,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第二,借评历史,影射现实。第三,语言通俗易懂,简洁犀利,记叙与议论紧密结合。
罗隐石刻像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其咏史诗《西施》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罗)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比他的诗要高。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
罗隐出世
据前人记录的资料与复述的文本,罗隐的父亲是个农民,夏日上山守望庄稼,与一个化成美女的老虎精相爱。此事被哥哥发觉,将它脱在草棚外面的虎皮偷走,压于粪缸之下。老虎精没了虎皮,再也不能回复原形,遂与罗父相偕回家,结为夫妇,生下罗隐。
后来妯娌间发生争吵,嫂子一气之下,将虎皮从粪缸下挖出扔在她面前。她便就地一滚,变成一只老虎,将嫂嫂、哥哥、丈夫都咬死。再要咬孩子时,老祖母急忙用一只谷箩罩住孩子,并用拐杖打它的额头,骂道:“畜生!连自己的亲骨血也要咬吗?”老虎即眼中出泪,大吼一声,出门而去。这孩子因是谷箩保护下来的,所以就取名罗隐。
罗隐出格
罗隐成了孤儿,和祖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难。长到六七岁时,祖母要送他到附近的蒙馆去读书。从家里到蒙馆,要经过一座庙宇。罗隐每次打从庙门走过,总看见里面的菩萨会站起来,好像对他致敬的样子。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诉祖母。第二天,祖母跟了罗隐去,想亲眼看个明白。到了庙门口,罗隐说菩萨又站起来了,但祖母看不见。第三天,祖母预先在菩萨的膝头放一把剪刀。罗隐刚过去,就听见当的一声,剪刀掉在地上。祖母终于相信菩萨见了罗隐会站起来是真的,并且认定,罗隐将来有帝王的福分。
罗隐出奇
根据采风所得与参者前人记录,可知罗隐之奇就奇在“讨饭骨头圣旨口”。故事这样说:罗隐家里很穷,常常要向左邻右舍借米借盐。借的次数多了,加上有借无还,邻居们渐渐地不愿意了。他祖母是心地褊狭的人,一次次借东西碰了壁,她都记恨在心。上灶的时候,她常常一面切菜,一面唠叨:“跟张三借米,张三不借,一遭;跟李四借盐,李四不借,又是一遭。”灶司菩萨耳朵有点重听。祖母说“一遭”,他误听为“一刀”。听的次数多了,灶司菩萨未免有点担心:如果罗隐做了皇帝,动不动就是“一刀”,要杀掉多少人?他就上天去奏闻玉帝。玉帝是个糊涂神,灶司菩萨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他马上传旨,差雷公菩萨去把罗隐的“龙骨”拆掉。祖母看这阵势,急忙叫罗隐去咬住马桶盖。结果,罗隐一身“龙骨”全给雷公拆光。只因雷公怕脏,没拆他的嘴巴骨。因此罗隐剩下一张所谓的“圣旨口”,他说什么就能“应”什么(包括应声、应验)。
罗隐堵河
罗隐像
罗隐被称为“地仙”,传说是“真龙天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捣乱乾坤,就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换得去,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圣贤嘴”。说来也怪,罗隐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既想讨他说好话,又怕惹他讲坏话。现在民间还流传不少有关罗隐这方面的趣闻轶事。
玉林有南流江、北流江两条江,据说从前是同一条大河。罗隐因公务从广东来到广西,了解到这条大河从大容山顶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涨,常淹没两岸田园,冲毁村庄;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难把水汲上来浇灌庄稼。因此,沿河一带的百姓生活困苦,向来厌恶这条大河。
罗隐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发动当地的老百姓挑石堵住大河,使其分成了南流和北流两条江。从此水患减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也从此一天天好起来。后世人为其歌功颂德,演变成了他挑座石山去堵塞分流的传说。
诗
|
||||
《雪》
|
《鹦鹉》
|
《筹笔驿》
|
《赠妓云英》
|
《西京崇德里居》
|
《蜂》
|
《黄河》
|
《焚书坑》
|
《曲江春感》
|
《送章碣赴举》
|
《皇陂》
|
《汴河》
|
《投所思》
|
《寄杨秘书》
|
《经张舍人旧居》
|
《自遣》
|
《杏花》
|
《雒城作》
|
《寄郑补阙》
|
《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
|
《西施》
|
《鹭鸶》
|
《牡丹花》
|
《筹笔驿怀古》
|
《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
文
|
||||
《荆巫》
|
《越妇言》
|
《英雄之言》
|
《汉武山呼》
|
《救夏商二帝》
|
《辨害》
|
《说天鸡》
|
《吴宫遗事》
|
《丹商非不肖》
|
《刻严陵钓台》
|
本文链接:https://www.cloudtibet.com/info/49583
相关推荐:
---
Powered By 云名人资料网
云名人资料网分享世界名人资料,全国著名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著名历史事件,珍贵历史图片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