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名人 » 正文

李仪祉 [公元1882年-1938年]

392次  2020-08-24  分类 : 陕西 渭南  评论(0)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后改仪祉。陕西蒲城人。父亲李桐轩、伯父李异材,均为学界骄子,又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的会员。他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爱国主义的熏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胞兄约祉参加同州府试,名列榜首。是年入泾阳崇实书院,后又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受陕西著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柏景伟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孙中山十分敬慕;写有《女子不缠足歌》等,积极主张妇女解放。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同学于右任之邀,任商州中学堂教习。翌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德文预备班,肄业考试,中举人。
清宣统元年(1909),陕西省西潼铁路筹备处选派李前往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学习铁路土木工程,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1912年参与倡办西安三秦公学。1913年春,再赴欧洲留学,与郭希仁一起考察法、比、荷、英、瑞诸国的江河渠闸堤防,深感祖国水利的落后;加上郭希仁也劝他学习水利,以“继郑白之迹”,遂改入德国丹泽工科大学主攻水利专业,立志振兴中华水利事业。在此期间,李经常阅读德国的《前进报》《人民国家报》,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1915年春学成回国,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教务长,又曾一度主持校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与学生一起上街--,发表演说,还在《工程家之面面观》一文中写道:“实行爱国,唯有工程家做得远大,实行打倒帝国主义,唯有工程家做得结实。”他把爱国与求学,政治与技术统一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使学生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把祖国的建设事业搞好,才能实现真正的爱国。
1922年秋,李由南京回陕,任陕西省水利分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任职期间,足迹踏遍三秦,对省内诸河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论引泾》《考察龙洞渠报告》《测勘黄、渭航道报告》等科学论著,为陕西的水利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1925年春,李主持西北大学校务,曾赴京、津、沪、宁等处筹措引泾工程款及西大办校经费,终无所获。作为陕西省各界人士的代表,他还赴北京出席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政府。1926年,西安城被刘镇华的镇嵩军围困,李在不能回陕的情况下,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曾往南京河海工科大学讲学。同年冬西安解围,李返回陕西,1927年初被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任命为建设厅厅长。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工农大众革命情绪高昂,但却缺少建设经费。李克服重重困难,领导民众进行有利于国计民生又力所能及的建设事业。时仅半年,冯玉祥附蒋-,陕西时局大变,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被解散。目睹现实,李感慨万千:“协生于此国,长于此乡,救危定难,自愧无方”,遂愤然辞职,离开陕西,到上海任港务局局长,同时兼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后去四川重庆,就任市府工程师,为成渝公路设计了老鹰岩盘道。这是他甚为满意的一项工程设计,被后人誉为“巧夺天工”之杰作。1928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29年又兼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及工务处处长。他还一度担任浙江省建设厅顾问,设计了杭州湾新式海塘。1930年在天津倡办中第一个水工试验所,为中国水利工程研究创造了条件。
1930年冬,李应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之邀回陕,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这一任职使他筹备了多年的泾惠渠水利工程终于动工,到1932年夏第一期工程竣工,受益农田达50万亩。泾惠渠竣工后,李去陕南考察水利。这时,他辞去了建设厅厅长之职,专任省水利局局长,开始勘测洛河,筹办洛惠渠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艰巨,1947年始粗通水,直到解放后,全渠工程才告完成,所灌农田达55万余亩。渭惠渠水利工程是1935年破土动工的,至1937年12月完工,共灌农田60余万亩。还有引石头河水的梅惠渠工程,1936年10月动工兴建,1938年6月完成,灌溉农田约30万亩。继而引黑河水、引沣河水、引涝河水、引泔河水的诸惠工程也相继施工,成为著名的关中“八惠”水利工程。除此而外,陕南、陕北的各项水利工程也在李的设计和筹划之中。
为了使各项水利工程正常进行和准备兴建更大的水利工程设施,李于1933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这是他在创办渭北水利道路专门学校之后又办的一所水利专门学校。由于校舍缺乏,起初水专附设于西安高中。1934年9月,专科班并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因该校正在基建,仍留西安上课,1935年8月,正式迁至武功张家岗(今属杨陵区)西北农专校部,改为水利组,李任水利组主任并执教。
1933年至1935年,李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致力于黄河治本计划的勘测与研究工作,先后写出了《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导治黄河宜注意上游》《治黄关键》《黄河水文之研究》《函德国恩格尔斯教授关于黄河质疑之点》等40余篇论文与报告。他在分析我国历代治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重的指导思想,并且满怀信心地指出:“用古人之经验,本科学之新识,加以实地之考察,精确之研究,评审之试验,多数之智力,伟大之机械,则又何目的之不能达!”李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他逝世,还参与了中国长江、汉水、海河、永定河等河流的规划治理和研究工作,写下了200多篇(部)专著和论文,属于水利方面的有180篇(部),其中有十余部专著出版发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李正在北平治病。他满怀反帝爱国热情,写诗痛斥侵略者罪行。全民抗战兴起后,他抱病回陕,不顾病情日重,多方奔走,呼吁抗战;为八渠通水,殚精竭虑。1938年3月8日与世长辞。生前,他为筹划中的洛惠渠题词:“大旱何需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死后,于右任为他的墓园题写门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来源:云名人资料网 欢迎分享!+收藏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cloudtibet.com/info/39043

相关推荐: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条)
  • 相关文章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登录后可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云名人资料网   
云名人资料网分享世界名人资料,全国著名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著名历史事件,珍贵历史图片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