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名人 » 正文

王幼于 [公元1914年-2010年]

295次  2020-08-24  分类 : 浙江 宁波江北区  评论(0)
著名出版家、翻译家、科普作家王幼于先生(1914―2010)出生于慈城黄山,是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会员、首届常务理事。在1984年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他与华罗庚、茅以升、高士其、钱学森一起受到表彰,是17位荣誉会员之一。
王幼于先生先后就读于崇本小学、宁波效实中学和浙江大学。大学毕业后,应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之聘任助理研究员,后因“七七事变”未能到职,回到家乡在崇本小学义务任教。尔后在宁波多所学校从亊过教育工作,曾在余姚实获中学(今余姚中学)、宁波效实中学、宁海县立中学、慈谿锦堂师范学校执教。还在上海宁波同乡会办的安心中学任教半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幼于先生曾为慈湖中学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1947年9月至1951年2月,王老在慈溪县立初级中学(今慈湖中学)执教,既教化学,又教数学,并兼任教务主任,主管全校教学管理工作。解放后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全面主持校务。王老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辛勤耕耘,待人真诚,深受师生的赞誉和敬仰。当时百废待兴,社会政治情况动荡复杂,学校师资、设备、经费都不足,王老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在他的精心安排和严格管理下,学校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培养了不少人才。这既为慈城的教育事业开创了新的篇章,也为慈城的发展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1年2月,王老离开家乡,先任开明书店,尔后担任过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审。著译有《星空的巡礼》、《什么是力气》、《原子能问答》、《奇妙的原子》、《俄罗斯化学史话》、《什么是相对论》、《俄罗斯天文数理史话》、《生物是怎样进化的》等等。王老凭借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经验,编审书稿近200部,责编《天体是怎样演化的》和《地球是怎样演变的》分别获第一届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和首次全国地理科普读物优秀奖。责编的《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是首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图书。离开家乡长达五十余年里,他虽然工作繁忙,但自始至终情系故乡,关注母校和曾经工作过的学校,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王老真诚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多次向崇本小学、慈湖中学、效实中学和浙江大学赠送他编写的图书。他一直与母校及师生间保持着联系,坚持每信必复,每事必答。王老桃李满天下,在慈湖中学执教时,对全校的学生几乎都认识,很多年后都能清楚地说出某个学生当年的情况。他不仅关心学生在校时的表现,还关心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情况,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爱戴。作为慈湖中学北京校友会和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校友会的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据王老的儿子王勉铄先生所撰“我的父亲”一文介绍:“父亲与他的学生和同事之间来往信件非常多,每星期都能收到一大堆信。每逢过年,他都会收到几十封贺卡。他坚持有信必回,仅从去年(2009)5月到今年(2010)8月,就写了170封信。去年5月出院以后,因为卧床,书写困难,大部分信件是父亲口述后让我记录再作修改,最后打印、签名,但是重要的信件他仍坚持自己亲笔书写。他十分关心《慈湖水》、《北斗望京》、《奉献在京华》等校友刊物和《古镇慈城》,为这些刊物撰稿。2004年《奉献在京华》创刊号上刊登父亲撰写的“旅京杂忆”,据说是部收到的第一篇校友来稿。在崇本小学、慈湖中学、效实中学和余姚中学举办校庆纪念活动时,他捐赠了珍藏多年的校史资料和照片。曾撰写“一门十四个慈湖校友”和“我记忆中的崇本学校”等回忆文章,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其培桃育李的殷切愿望溢于言表,令人敬仰。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曾谈及:“改革开放以后,和故乡的联系增多了,宁波几所中学在北京的校友会活动也兴了起来,我们在北京的老乡接触也多了。他(王幼于先生)对故乡的发展,特别是对由他父亲手创、他亲身接受过教育,并教过书的崇本小学的变迁非常关心。他为崇本学校《百年校庆纪念册》和《古镇慈城》等书刊写了大量关于崇本学校的回忆,是弥足珍贵的资料。他还给我寄来几张老照片,其中就有我祖父在崇本学校教书的,有他和我父亲与叔父在崇本学校学习和工作的。我如获至宝,因为,我们家这些照片早就不知去向了。他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有清晰记忆,和他聊天使自己更多地‘知根知底’了。”
王老曾对《古镇慈城》和一些校友刊物给予热情支持,多次提出改进和办好校报校刊的意见。在《古镇慈城》上发表过“忆地理学家王鞠侯”、“关于黄山国民学校和崇本小学的校史资料”、“我记忆中的崇本学校”、“讴思桥邮电所”等文章,并提供了不少有关慈城的老照片。他还多次热情指导慈溪县志及教育志的编修工作,寄给不少慈溪籍的名人资料并提供有关线索,仅给慈溪县志办童银舫先生的回信就有126封之多。笔者在学习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多次得到王老的热情帮助和指导。近年主编《江北之骄》、《奥运篮球第一哨――舒鸿教授纪念文集》和《江北的中国之最》时,王老热心提供江北籍人士的有关资料和照片,审阅修改稿件,并就如何编好书悉心指导。王老给笔者的来信多达210多封,字数逾十万,令人十分感动和敬佩。
王老以“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在72岁本命年的时候,他请慈湖中学的老校长胡绳系先生把叶圣陶先生1980年题写的这十个字写成条幅,至今仍挂在客厅。王老正直无私、严谨治学、勤奋执著、谦逊豁达、淡泊名利、诲人不倦,集中体现了一位优秀知识分子所具备的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王老仙逝一周年之际,谨以此短文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

来源:云名人资料网 欢迎分享!+收藏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cloudtibet.com/info/22355

相关推荐: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条)
  • 相关文章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登录后可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云名人资料网   
云名人资料网分享世界名人资料,全国著名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著名历史事件,珍贵历史图片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