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俭(452—489年),字仲宝。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齐著名文学家、目录学家、谱学家和书法家。
王俭系王僧绰之子。生时,其父王僧绰已被害身死,由他叔父王僧虔抚养成人。王俭自幼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的叔父王僧虔是南朝宋、齐间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在当时影响很大。王俭从小就在王僧虔的影响和熏陶下,喜爱文、史、书、画。王僧虔对他也爱如掌上明珠。为了使他能够成才,王僧虔怕宾客们过多地夸赞他聪明伶俐使他骄傲起来,影响到他的上进和学习,便亲自写了崔子玉的“座右铭”给他,要他以此为标准,时刻约束自己。
王俭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宋明帝很喜欢他,把阳羡公主嫁给他为妻,拜驸马都尉。他18岁时为秘书郎,历任秘书丞、义兴太守,太尉右长史等职。齐台建,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入齐,因佐命之功,封南昌县公,历任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太子太傅,以本号开府仪同三司,位终中书监,卒追赠太尉,谥文宪。他死于齐高帝永明七年(489年),享年38岁。
王俭在辅政期间,礼仪诏策,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作为皇家的女婿,在物质生活上,条件是很优厚的。但他“居身以约,玩好绝于耳目”(任昉《王文宪集序》,下引同),整日“布素表于造次。”他不贪图生活享受,以俭朴为荣,“室无姬妾,门多长者”,与人相处关系很好。他“立言必雅”,“行为必果”,“未尝显其所长”,而“持论从容,未尝言人之所短”,他待人平等、和顺,“居厚者不矜其多,处薄者不怨其少”,是一个品行兼优的古代学者。
王俭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在谱学和书法方面,更是名重一时。他的侄子王融,孙子王训,由于受到他的熏陶,在书法艺术等方面,也颇多造诣。而王俭本人作为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既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书法家,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目录学家、谱学专家。齐武帝时,在王俭家开学士馆,又诏令王俭以家为府,很受武帝器重。士人选用,奏无不可。38岁时他身患重病,武帝亲临看视。王俭逝世后,武帝十分悲痛,谥文宪公。任昉曾在《王文宪集序》中对他的道德和文章进行评价,十分恰当、公允。
王俭“自幼及长,述作不倦”。他曾校勘古籍,依《七略》例选《七志》40卷,其中《图谱志》突破刘歆《七略》收书不收图的旧例,图文并举。他又撰《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古今丧服集记》等,皆佚。而最有名的是他所修谱牒,与王僧孺并称为当时的“谱学专家”。据历史记载,梁武帝时,始置谱局。命王僧孺与贾弼一起专修谱学,王俭也是谱学专家之一。当时,“宋王弘、刘湛并好其书。弘日对千客而不犯一人讳。湛选曹,始撰百家谱以助铨序,伤于寡略。齐王俭复加,得繁省之衷。僧孺为80卷。东南诸族,别为一部,不在百家之数。”(《通典》卷3《乡党》)
关于王俭书法艺术的成就,《书小史》说他善正书。《述书赋》说:“仲宝同夫季舒,署名莫窥墙仞。”小注并说:“今见其名启行字而已,与孔廞同。”孔廞字季舒,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窦暨把王俭与他并列,可见二人在书法艺术上是齐名的。
王俭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记载他有集60卷,均已散佚。今存诗8首,以《春诗》较好:“兰生已匝苑,萍开欲半池。轻风摇杂花,细雨乱丛枝。风光承露照,雾色点兰晖。青荑结翠藻,黄鸟弄春飞。”表现了王俭的人格。王俭另有存文40多篇,以《文选》所载《褚渊碑文》较为有名。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标签: 中国 | 山东 临沂 | 兰山区 |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