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名人

萧龙友 [公元1870年-196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间:2020-08-23 绵阳市浏览量:328

萧龙友(1870—1960),原名萧方骏,字龙友,号息翁、不息翁,四川省三台县人,中年弃官从医,并被推崇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童年时,由于母亲长年患病,萧龙友便自主学习中医知识,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并去中药市辨别药物。光绪十九年(1893),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萧龙友挺身而出,约同医生陈蕴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
光绪二十三年,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之后又任山东嘉祥、巨野、淄川等县知县、知府。1914年,任财政部机要秘书等职。萧龙友虽在官场,却从未间断研究医学。他不仅精研中医经典,而且博览过很多西医著作,从官之余行医治病,颇受患者欢迎。甚至被聘为考试中医士襄校委员,还取得了医师资格。
1916年5月,袁世凯病危,其长子袁克定邀请萧龙友诊断。萧龙友断定袁的病为尿毒症,必须服药静养,但袁的次子袁克文却坚信西医。弟兄俩意见不合,袁家人六神无主。袁世凯死后,萧龙友对人说,袁世凯内外交困,活在举国上下一致的声讨中,而尿毒症又必须静养,以袁世凯当时的心情又怎能静得下来?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气数已尽了!
1924年,孙中山病情日趋严重,医生不能断其病由,请萧龙友前去为中山先生诊病。萧龙友断为病之根在肝,因知病已入膏肓,非汤药所能奏效,故未开处方。中山先生病逝后,经病理解剖,发现其“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证实了中山先生所患确系肝癌,说明萧龙友诊断无误,一时社会为之轰动。
萧龙友经历数十年宦海浮沉,自感于国于民无益,更加深了他从医的决心。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从医,在北京西城建“萧龙友医寓”,挂牌行医。许多患者赠送匾额,但淡泊名利的他从不挂起来,而是等积攒多了就叫人刨平改制家具。
1929年1月,梁启超患病便血,经协和医院医生诊断为肾上有病,必须手术切除。但萧龙友切脉后认为其肾脏无病,长服中药便可痊愈。可梁启超坚信西医,仍赴协和医院手术,最终死于手术刀下。后经病理解剖,其肾完全健康。
在北京,萧龙友的医术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其医术也相当看好。如遇到他们也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总会邀请萧龙友去他们医院会诊,患者常因服中药而奏效。
1930年,在兵马司胡同的大院里,萧龙友和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育中医后继人才。他们自筹资金,并轮流外出诊病,用诊费补充学校经费。办校15年,毕业学生数百人。
新中国成立后,萧龙友年已八旬,但他将别号“息翁”改为了“不息翁”,以示“自强不息”,仍念念不忘发展中医事业。1953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又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等职。1955年冬,国家设立中医研究院,萧龙友任名誉院长、学术委员,献出家藏的朝鲜《医方类聚》医书,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1954年和1959年萧龙友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萧龙友毕生研究中医学,积60年经验,著有《整理中医学意见书》《中医药学意见书》《现代医案选》(与人合撰)和诗集《采风录》。1960年,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标签: 中国 |  四川 绵阳市 | 三台 |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