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名人

杨绍榈 

时间:2020-08-23 黔东南州浏览量:388

杨绍榈,苗族,1940年9月出生,天柱县远口镇青云村人。195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1972年毕业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先后为40多部电影和几百部(集)电视剧作曲。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杨绍榈,从小酷爱民间歌舞音乐。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其形式多样、活泼动听、高亢抒情的歌声、笛声、木叶声,与绵绵的青山绿水,婉啭的鸟鸣蝉唱和谐地交织成优美的乐章。这些纯真的民间艺术、深深地印在杨绍榈的心田。解放后,他在家乡上了小学,后进入锦屏县读初中,是校内外的文娱骨干,并开始自编歌舞、戏剧和写词作曲。
初中毕业后,考入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附中,学习作曲。在傅天满等老师的指导下,于1958年在贵州音协出版的《跃进歌曲集》上发表处女作《战士之歌》。一年中,先后在《苗岭歌声》等刊物上发表5首歌曲作品。从此,更坚定了他学习作曲的信心。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赴贵州招生,他前去应考,被破格录取,进入该院民族班学习作曲,师从沙汉昆、林树安等教授。经三年刻苦努力,取得了优良成绩,为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在作曲系主任邓尔敬等教授的关怀下,转入本科继续学习,受教于黎英海、刘福安、原登跳等名师门下。这期间,先后在《上海歌声》等刊物上发表歌曲和录制唱片10余首。
1972年,毕业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从此,在影视音乐创作中,他不断钻研、探索、追求、创新。钻研自己所熟悉和热爱的民族风格;吸取外国音乐中能“洋为中用”的精华;追求和捕捉鲜明的音乐形象;创新表现手段。
他认为,旋律是世界上最自然和最美好的东西。创作好旋律,是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他在为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谱写音乐时,因对这样的题材缺乏生活体验,也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资料,头脑一片空白,于是他广泛搜集,深入调查,许多文艺单位留下了他的足迹。最后,整整两天时间,他沉在资料馆里,绞尽脑汁,潜心研究,思索如何吸取异国音乐特色的同时,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风格。在旋律、配器及伴奏形式上,把东南亚地区音乐的特点,融人我国的民族音调中,一首歌很快在他的指间流泄,这首歌,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抒发了影片主人公――华侨科学家热爱祖国的缕缕情思。影片还未上映,而主题歌《我怎能把您遗忘》就成了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独唱音乐会上的最新曲目,很快流传开来。
清新活泼,富于乡土气息,音乐风格与影片风格和谐统一,也是杨绍榈音乐创作的一大特点。电影《喜盈门》上映,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发行拷贝量居建国以来国产片之最。不可否认,这除了剧作选题好,导演功夫深,演员演技高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音乐写得美,给影片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故于1981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中,荣获“最佳音乐奖”,他从颁奖会上捧回了“金鸡”。喜讯传到家乡山寨,乡亲们欢欣鼓舞。《贵阳晚报》刊登了题为《手捧金鸡的苗家人》的报道。这部音乐的成功,凝结着他废寝忘食的心血,流淌着他顽强奋斗的汗水,是他用时最长用功最深的一次创作,他同剧作者一道赴山东省平度县走访剧中人物的“原型”,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山东民歌、戏曲说唱和乐曲等音响、文学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它的音乐语汇、调式特征和旋法规律等,他还听取了农民、干部的意见,根据影片内容要求进行创作,使人们仿佛尝到了山东大葱蘸酱的味道,闻到泥土的芳香。
有真情、 情、动真情,把自己的心贴上去,这是杨绍榈音乐创作的又一特点,故事片《漂泊奇遇》的音乐创作就是如此。这部根据艾芜的《南行记》改编制作的影片,他十分喜爱,燃烧了他的热情,触发了他的动力和灵感。他随摄制组奔赴云南,踏着小说作者当年漂泊的足迹进行采访,收集了许多历史资料和民间音乐素材,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加深了对剧本主题思想的认识,增强了对剧中人物的爱憎感。他通过富有民族特色、抒情而颇具歌唱性的旋律,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主题歌《没有忧没有愁》。他凭靠自己扎实的民族民间音乐功底,巧妙地使用了我国西南云贵地区降“3”音和降”7”音的特征音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满怀情思的形象和深沉感,使声画的风格情绪熔于一炉,博得了行家们的称道。
拔心弦、唱心声,适应群众的审美情趣和需求,使音乐语言通俗动听;情饱满,意深切,又有民族的气魄,也是杨绍榈音乐创作刻意追求、执著进取的。在影片《少年犯》的音乐创作中,他根据新时代的节奏和青少年的特点,采用了通俗音乐的手法,以《心声》主题歌为全剧贯串线,按照不同场景进行处理,在感情强烈的地方用“正剧”的写法烘托主题,这些被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涉及到人们的心灵,在社会各阶层产生较大震动,电影音乐随剧情的跌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思索。通俗音乐的风格形式,较好地刻划了“迷途者”的心理,唤起人们的觉醒,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使“心声”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田。
在从事影视音乐创作的同时,他还创作了一批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如舞剧《红军树》、民乐合奏《丰收的苗家》、坠胡与乐队《喜盈门》均先后参加了《上海之春》的演出,并受到好评;还有各种独奏、独唱、重唱、合唱作品,有的散见在全国各地音乐刊物上,有的被电台播放,有的被录制成唱片、音带。其中《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获“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地质工作者之歌》获“上海科技工作者征歌”优秀奖,《心声》及《我和你》分别获“上海首届通俗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和创作奖,《中华泰山》获“中国歌曲金曲选”优秀奖。《明天的故事比今天多》获“唱黔南征歌”三等奖。他先后为40多部电影和几百部(集)电视剧作曲。由于他的辛勤耕耘,成绩突出,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家协会理事兼秘书长,被任命为上海电影制片厂音乐创作室主任、
党支部书记等职。
他的业绩被载人《中国电影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当代名家大辞典》、《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专集》。荣获国家高级艺术作曲家职称。

标签: 中国 |  贵州 黔东南州 | 天柱 |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