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彦(1937-),揭阳榕城人。1944年进揭阳县榕城魁隆小学读书,1949年小学毕业。1950年进揭阳第一中学读书,1955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工业企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1958年在清华大学参加研制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机床,他负责研制其中的“光栅数字反馈系统”,1959年研制成功。
1960年5月从清华大学提前毕业,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后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再后又改称航天工业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0一研究所工作。当时因苏联专家刚搬走,他任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总负责人,并任一0一所驻上海市电气设备加工组负责人,负责设计、加工、安装及调试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的电测系统,为此1963年立三等功。
1964年任试验组工程组长,在钱学森和任新民的直接支持下,负责研究出一种测量和计算火箭发动机模拟高空后效冲量的方法;同时负责研究并测量出燃气舵的阻力、升力及绞链力矩的数值,为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和散布度的计算提供可靠的数据。1965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7年任测量技术研究组工程组长,带领全组人员从事测量技术和测量系统更新换代的工作,使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的测量系统得到发展。1969年下放到河北省白洋淀第38军农场劳动。其间,他被调去帮助第38军研制多晶硅和单晶硅,产品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鉴定合格。1972年回原单位。
1979年改进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温度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0年中国第一个同步卫星发射所需要的火箭发动机试验低温度测量遇到技术关键,为此有关6单位技术人员组成低温测量技术攻关组。由陈鸿彦任组长,解决了技术关键。他立了三等功。1981年负责《YF-73火箭发动机五类参数》测量技术攻关,立三等功。
1982年他是《提高液氢液氧泵前温度测量精度》研究课题负责人,主要成果是把测量精度提高到0.32K,为此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名。
1983年他是《氢氧发动机试验温度参数测量精度的提高和控制》研究课题负责人,主要成果是把温度参数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为此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名。
1984年他负责火箭发动机地面和高空模拟试验低温温度测量的质量控制,主要成果是确定三次“PDCA”循环,获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QC成果”三等奖。同年,他负责《331工程火箭发动机试验》测量技术攻关,他发现关解决低温管道径向温度梯度问题,为此立二等功。
1985年他负责发射同步卫星所需要的《推进剂液氢蒸发扩散环境温度场》的测量研究课题,其创新的方法是:采用气球在空中携带小型特制热敏电阻,配合地面巡回检测装置进行测量。该课题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86年他负责编制航天工业部标淮《液体火箭发动地面试验低温温度测量规范》、《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温度测量不确定度估计方法》等,被评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标淮化先进工作者。
1989年他是《火箭发动机试验温度测量的现场校准》研究课题负责人,研究出电模拟温度量校准,现场真实量校准及现场真空推进剂(介质)校淮等方法,获得“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名。同年任一0一研究所计量测试研究室主任工程师,负责计量升级技术工作,设计计量网络图及电学量、热学量、力学量等的标准量值传递图,实现计算机对计量器具的动态管理,推行国际流行的“MAP”方案,使一0一研究所通过国防科工委和北京市的考核,成为二级计量单位。他被评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先进工作者,并受聘为第一研究院标准化委员会动力组成员。1990年他受聘为一0一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测量、控制、计量技术专业组成员。
1991年负责计量研究课题《氢气流量标准装置》的测量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该装置能校淮“音速喷嘴”的压强为6Mp2,介质为氢气,精度为0.2%。1992年被评为第一研究院先进工作者,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他负责计量研究课题《表面温度计量标定系统》采用“热管”技术,使该系统成为中国最高计量标准。长期以来,中国液氧密度采用外国文献提供的数据,但因中国生产的液氧纯度及其他因素与外国不同,用外国的数据将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对研制火箭有不良影响。为此,他于1994年建立研究课题,研制液氧密度标准计量装置。他曾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和信息处理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制冷学会等学术会议上及《宇航计测技术》、《低温工程》等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过38篇论文。他负责编制的国家军用标准和航天工业部标淮共8项,已公布实施,如GJB1699《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测量系统规范》,1994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实施。他还是导弹与航天丛书中的液体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系列《发动机试验技术》一书的编委,并执笔撰写其中的《温度测量技术》和《测量数据的评估》等章节。
标签: 中国 | 广东 揭阳市 | 城区 | 榕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