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出身于官僚家庭。10岁时开始学写诗。清同治六年(1867),考中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考取拔贡生,次年入京赴乡试,未中。黄遵宪早年的诗作,已表现了一定的革新精神。他批判了文学创作中“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的拟古倾向,宣言“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还对客家山歌进行收集、加工成《山歌》多首,大都清新可喜。
光绪二年(1876),黄遵宪参加顺天考试,中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是年末,翰林院侍讲何如璋被任命为首任出使日本大臣,举荐黄遵宪为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在日本任职四年,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曾诗赠日本友人云:“同在亚细亚,自昔邻封辑(自古以来就是友好的邻国);……所恃各富强,乃能相辅弼。同类争奋兴,外侮日潜匿;解甲歌太平,传之千万亿。”形象地表达了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繁荣富强的愿望。但对日本政府吞并琉球、侵略朝鲜的行径,他则加以抵制,据理力争。黄遵宪广泛结交日本各界人士,他的诗作在日本人士中广受欢迎,日人赞他为“裁云缝月之高手”。他又以日本历史、政治、景物、风俗等为题材,作《日本杂事诗》200余首,开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驻日期间,黄遵宪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搜集了200多种资料,光绪五年(1879)开始著述《日本国志》。他在日本读到了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著作,“心志为之一变,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领悟到“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
光绪八年(1882)春,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当时美国排华事件日益频繁,是年美国国会又通过《限禁华人例案》,华工备受-、破孩和残杀。黄到任后,尽力保护华侨利益。其时,美国官员借口卫生原因,拘捕大批华侨,关在囚房里。黄遵宪亲自到狱中调查,丈量囚房面积,然后提出质问:“此处卫生,顾右于侨居耶(难道优于华侨的居所吗)?”美国官吏无词以对,只得释放被押华侨。光绪十年,美国总统选举,他目击其事,作《纪事》,揭露了美国政坛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体不可施于今日吾国”的结论,则是思想认识上的倒退。翌年,他又作长诗《冯将军歌》,用刚劲的笔法,勾划出在中法战争挫败强敌的老将军冯子材的英雄形象。同年八月,请假回国。光绪十二年,张荫桓出任驻美大臣,请黄续任驻旧金山总领事。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张之洞亦欲命黄遵宪巡视南洋。黄辞谢了两方面的邀请,集中精力完成《日本国志》,于光绪十三年成书,光绪二十一年刊行。全书共40卷,50余万言,书中结合中国现实发表议论,明显表现出以明治维新作为改革模式的观念。该书对甲午战后兴起的维新热潮有深刻的影响。
光绪十五年(1889),出任驻英国二等参赞。次年春,随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赴英。在英国期间,他整理诗稿,荟萃成编。光绪十七年夏,撰《人境庐诗草自序》,全面提出诗歌革新主张。他认为必须“不为古人所束缚”,“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同时,也提倡继承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不名一格,不专一物,要不失为我之诗。”
同年,改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即巡视各岛,了解华侨的状况和要求,积极保护华侨正当权益。时华侨归国经常受恶势力欺凌,经黄遵宪一再力争,清政府始颁布几条保护归侨的规定。此后,他又倡办“护照”制度,颁发护照给华侨。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陆续写下了《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马关纪事》、《台湾行》等一组诗篇,抒发了对民族灾难的悲愤,歌颂了奋勇抗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左宝贵、邓世昌,指斥和嘲讽了叶志超等只顾逃命的昏庸统帅。他在《台湾行》中写道:“亡秦者谁三户楚,何况闽粤百万户!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对眷恋祖国、誓死抗日的台湾同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同年底,他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调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
甲午战后,维新运动勃兴。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黄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上海分会,成为变法维新的积极倡导者。光绪二十二年他邀梁启超任主笔,创办了《时务报》。该报大受读者欢迎,数月内印行万余份,成为维新派重要宣传阵地。九月,他被光绪帝破格召见。召见时,光绪帝问:“泰西政治何以胜中国?”黄遵宪答:“泰西之强,悉由变法。”光绪帝微笑点头。十一月,清廷派以道员加卿衔为出使德国大臣,但德国借口他“官阶尚小”,要挟清政府借地供其“泊船”作为交换条件,始肯接待。为维护国权,黄遵宪自请朝廷收回指派。
光绪二十三年(1897),黄被任命为湖南长宝盐法道。抵湘后,即署理湖南巡按使。经他建议,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梁启超来湖南任时务学堂部教习,培养维新人才。黄遵宪亲任时务学堂总理。所有办学章程、授课科目,均由他参酌东西各国教育制度一手订定。时务学堂成为维新派又一主要宣传阵地。他又支持梁启超组织强学会,并亲任政教方面的主讲,宣传学习西人之政、西人之学,提倡地方自治。又代官府拟告示,明令禁止缠足。湖南因而成为当时全国维新思潮最活跃、推行新政最得力的省份。
翌年正月,光绪帝连续两次索阅《日本国志》。同年四月,戊戌变法开始,光绪帝命陈宝箴将他送部引见,其后又两次催促迅速来京;六月,任命黄以三品京堂衔充出使日本大臣。但黄遵宪适患痢疾,迟迟未能到京。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八月二十四日(10月7日),黄遵宪被扣留于上海洋务局。候命押解北上,准备严办。由于英、日两国政府出面援救,遂得旨放归,回嘉应州隐居。次年,他效法龚自珍,回顾平生经历,作《己亥杂诗》89首、《己亥续怀人诗》24首。
晚年与梁启超保持通信联系。他的部分信件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内容涉及政治、文化、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他在通信中,仍支持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坚持大开门户,容纳新学,反对康有为奉孔子为教主的“保教”主张,也不同意梁启超“保国粹”、“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的提议;赞同梁启超提倡的文学改良运动,并就新小说和新诗歌的创作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见解。作为“诗界革命”的尝试,他创作了一批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情绪和生活情趣,语言通俗,形式较自由的“新体诗”,如《军歌》24首,《小学校学生相和歌》19首、《幼稚园上学歌》等,对“五四”时期的新诗运动,起了前驱的作用。
晚年的黄遵宪,将普及教育视为救中国的不二法门,自己也勤于阅读各种近代自然科学书籍。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邀集地方人士设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所长,以“人境庐”为会所,并筹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次年,又创立嘉兴犹兴会,讲习新学,培养自治精神,并派遣青年赴日本留学。
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1905年3月28日),黄因肺病转剧逝世。死前,致信梁启超,表示他对清廷已绝望,虽“颇以革命不然者”,也只好“避其名而行其实”。生平著述,以诗歌为主,辑为《人境庐诗草》11卷,《日本杂事诗》2卷及《人境庐集外诗辑》。其诗长于铺叙,刻划人物生动,气度恢宏,感情浓烈,有近代“诗史”之称。他被公认为晚清成就最大的诗人。
标签: 中国 | 广东 梅江区 |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