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名人

郑三俊 [应天书院]

时间:2020-08-23 池州浏览量:299

吏部天官郑三俊(生卒年不详),字用章,池州建德(今安徽东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任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弘光元年已酉(隆武元年)(1645年)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召,晋文渊阁。未至。
吏部天官郑三俊(生卒年不详),字用章,建德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任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天启初,被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帝,他反对魏忠贤之阉党,正色立朝。崇祯初,官拜南京户部尚书,后转吏部尚书。复命阙下,加太子少保,留为北刑部尚书。
生平经历
十五年,召为北吏部尚书,实为三部之首,拥有宰相之权。郑三俊为人端严清亮,多引荐贤士。思宗死,三俊极为悲伤,遂披缁入山,自号巢云老人,筑一室曰“影庵”,卒年84岁,著有巢云影庵二集行世。后人为郑三俊宿龙池洞,曾作诗一首曰:朝看瀑布如天雪,暮听雷声自眉捷。栖鹘时鸣涧草边,四山凛凛风飕烈。凄切常闻夜雨声,光怪欲发青粼血。瞳蠓日已由山竿,山中独自云雾结。云深那识隐苍虬,雾山方知豹彩别。何时结社三池间,清心日远尘禁绝。郑三俊的家乡,今属洪方乡合义村牌楼下自然村。这里有一座郑氏宗祠,规模宏大,大殿内悬“天子三问”金字匾,门前壁有牌坊一座,自然村名因牌坊而得。祠等今均已毁,遗址犹存。并遗有楹联三幅。大门联曰: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大殿联曰:积善读书行孝义,光宗耀祖赖文章。又一联曰“善在必行光祖德,福能求到仰宗功。
见《明史》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郑天官”,学名郑三俊,字用章、号元岳,系今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人氏。明万历26年(1598)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 崇祯元年(1628)官拜南京户部尚书,兼掌管吏部事。后又任北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崇祯 15年召为北吏部尚书。郑三俊在朝中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崇祯皇帝很信任他,委他以 重任,在当时实为三部之首,拥有宰相之权,所以乡人称其为“郑天官”。
三俊后乞休回故 里,17年(1644)思宗死,他极度悲伤,披着黑色衣服进山,筑一室曰“影庵”,自喻余生惟 影之意,自号巢云老人,十余年后病逝。郑三俊的故里,有一郑氏宗祠,规模宏大,大殿内 悬“天子三问”金字匾,门前壁有牌坊一座,自然村名也因这一牌坊而得名。祠等今已毁, 遗址犹存。
郑三俊(明),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家居七年,起故官,督浙江粮储。天启初,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未上,陈中官侵冒六事。时魏忠贤、客氏离间后妃,希得见帝,而三俊疏有“笃厚三宫,妖冶不列于御”语。忠贤遣二竖至阁中,摘“妖冶”语,令重其罪,阁臣力争,而拟旨则以先朝故事为辞。
三俊复疏言:“近日麋烂荼毒,无逾中珰,阁臣悉指为故事。古人言奄竖闻名,非国之福。今闻名者已有人,内连外结,恃阁臣弹压抑损之,而阁臣辄阿谀自溺其职,可为寒心。”忠贤益怒,以语侵内阁,留中不下。擢左佥都御史,疏陈兵食大计,规切内外诸司。吏部郎中徐大相言事被谪,抗疏救之。
四年正月,迁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杨涟劾忠贤,三俊亦上疏极论。寻署仓场事。太仓无一岁蓄,三俊奏行足储数事。忠贤尽逐涟等,三俊遂引疾去。明年,忠贤党张讷请毁天下书院,劾三俊与邹元标、冯从吾、孙慎行、余懋衡合污同流,褫职闲住。
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明年春,三俊以建储入贺,力言:“皇上忧劳少过,人情郁结未宣。百职庶司,救过不赡,上下睽孤,足为隐虑。愿保圣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帝褒纳之。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万历时,税使四出,芜湖始设关,岁征税六七万,泰昌时已停。至是,度支益绌,科臣解学龙请增天下关税,南京宣课司亦增二万。
三俊以为病民,请减其半,以其半征之芜湖坐贾,户部遂派芜湖三万,复设关征商。三俊请罢征,并于工部分司计舟输课,不税货物,皆不从,遂为永制。芜湖、淮安、杭州三关皆隶南户部,所遣司官李友兰、霍化鹏、任俶皆贪,三俊悉劾罢之。居七年,就移吏部。八年正月,复当京察,斥罢七十八人,时服其公。旋上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帝皆采纳。流寇大扰江北,南都震动,三俊数陈防御策。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抗疏救之。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徙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鞫,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代州知州郭正中因天变,请举寒审之典,帝命考故事。三俊稽历朝宝训,得0冬月录囚数事,备列上奏,寝不行。前尚书冯英坐事遣戍,其母年九十有一,三俊乞释还侍养,不许。
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谗者谓恂与三俊皆东林,曲法纵舍。工部钱局有盗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责。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乃许配赎。
十五年正月,召复故官。会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乃请圣裁。”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帝下诏求贤,三俊举李邦华、刘宗周自代,且荐黄道周、史可法、冯元飏、陈士奇四人。姜埰、熊开元言事下狱,及宗周获严谴,三俊皆恳救。先后奏罢不职司官数人,铨曹悉廪廪。大僚缺官,三俊数引荐,贤士之废斥者多复用。刑部尚书徐石麒获罪,率同官合疏乞留。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吴昌时为属,颇为世诟病。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中吴昌时欲得之。首辅周延儒力荐于帝,且以嘱三俊,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调补。帝特召问,三俊复徇众意以对。帝颔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调选郎,前此未有也。帝恶言官不职,欲多汰之,尝以语三俊,三俊与昌时谋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于外。给事、御史大哗,谓昌时紊制弄权,连章力攻,并诋三俊。三俊恳乞休致,诏许乘传归。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李日宣,字晦伯,吉水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天启元年,辽阳破。请帝时召大僚,面决庶政。寻请宥侯震旸以开言路,厚中宫以肃名分。忤旨,切责。已,又荐-荐、邹维琏、麻僖等十余人,乞召还朱钦相、刘廷宣等,帝以滥荐逐臣,停俸三月。旋出理河东盐政。还朝,以族父邦华佐兵部,引嫌归。五年七月,逆党倪文焕劾邦华、日宣为东林-,遂削籍。庄烈帝即位,复故官,以邦华在朝,久不出。崇祯三年,起故官,巡按河南。
还朝,掌河南道事。中官王坤讦大学士周延儒,日宣率同官言:“内臣监兵,不宜侵辅臣,且插款中疑,边情多故,坤责亦不可逭。”报闻。迁大理丞,屡进太常卿。九年冬,擢兵部右侍郎,镇守昌平。久之,进左侍郎,协理戎政。寻叙护陵功,加兵部尚书。十三年九月,擢吏部尚书。
十五年五月,会推阁臣,日宣等以蒋德璟、黄景昉、姜曰广、王锡衮、倪元璐、杨汝成、杨观光、李绍贤、郑三俊、刘宗周、吴甡、惠世扬、王道直名上。帝令再推数人,而副都御史房可壮、工部右侍郎宋玫、大理寺卿张三谟与焉。大僚不获推者,为流言入内,且创二十四气之说,帝深惑之。逾月,召日宣及与推诸臣入中左门,偕辅臣赐食。已,出御中极殿,令诸臣奏对。玫陈九边形势甚辩,帝恶其干进,叱之,乃命德璟、景昉、甡入阁,而以徇情滥举责日宣等回奏。奏上,帝怒不解,复御中左门,太子及定、永二王侍。帝召日宣,声甚厉。次召吏科都给事中章正宸、河南道御史张煊,及玫、可壮、三谟,诘其妄举。日宣奏辩。帝曰:“汝尝言秉公执法,今何事不私?”正宸奏:“日宣多游移,臣等常劾之。然推举事,实无所徇。”日宣复为玫等三人解。帝命锦衣官提下日宣等六人,并褫冠带就执。时帝怒甚,侍臣皆股栗失色。德璟、景昉、甡叩头辞新命,因言:“臣等并在会推中。若诸臣有罪,臣等岂能安。”大学士周延儒等亦乞优容。帝皆不许,遂下刑部。廷臣交章申救,不纳,帝疑其未就狱,责刑部臣克期三日定谳。侍郎惠世扬、徐石麒拟予轻比,帝大怒,革世扬职,镌石麒二秩,郎中以下罪有差。御史王汉言:“枚卜一案,日宣等无私。陛下怀疑,重其罪,刑官莫知所执。”不听。狱上,日宣、正宸、煊戍边,玫、可壮、三谟削籍。久之,赦还,卒。

标签: 中国 |  安徽 池州 | 东至县 | 明朝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