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名人

陈此生 [公元1900年-1981年]

时间:2020-08-24 贵港浏览量:234

陈此生(1900—1981) 贵县(今贵港市区)人,出生于广东佛山。读过几年私塾,14岁外出投考公费学校,曾在黄埔军校就读,因参加-被开除。192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肄业后留学日本,在东京与廖芯光合译《苏联经济地理》。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香港达德学院讲师、教授、教务主任。1928年在广州结识杜居慧等,开始读日本出版的马列主义书籍。20世纪30年代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和-。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喜欢读鲁迅的杂文,深受鲁迅影响,几乎以其是为是,以其非为非。1935年应邀任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教务主任,与校长杨东莼聘请陈望道、邓-、邓初民、熊得山、夏征农、施复亮等一批进步人士到校任教,开设马克思主义文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在其倡导和支持下,夏征农主编了校刊《月牙》,学校上演了沈西苓导演的俄国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苏联的《怒吼吧,中国!》等进步话剧。当时,该校成为广西民主进步的基地。
1936年“两广事变”后广西师专被解散,师生职工并入广西大学,其随之进入广西大学任教。后因新桂系打击排斥进步人士,转赴香港,同李章达、何思敬等组织抗日救国会华南区总部。1937年11月,奉救国会所派回桂林从事团结抗日工作,把胡愈之、范长江、杨东莼、夏衍、张铁生、姜君辰、张志让等一大批进步人士聚集到桂林,推动桂林成为全国驰名的抗日文化城。在桂林期间,曾任广西建设研究会室秘书、研究员,分管丛书;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副部长、中苏文化协会桂林分会理事、文化供应社兼秘书长。“皖南事变”后,广西陷入-,其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李克农的安排及嘱托,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和帮助一批进步人士撤离桂林。之后也转移到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从事团结国民党民主派的工作。1942年日军侵占香港后,经澳门返抵桂林,与梁漱溟、金仲华等组织民盟西南支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参与筹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参与筹组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1946年《华商报》出版,任社论委员。1947年初,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在上海召开的第三次中央全会,并结识董必武。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会,任中央委员。1949年2月与李章达等赴西柏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9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0年至1954年历任广西省文教厅厅长、教育厅厅长,妥善接受、接管并恢复旧社会留下的一批学校,创办了一批新学校,对从旧社会过来的广大教师执行了争取、团结、改造政策,废除不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在各类学校中建立新的规章制度。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西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光明日报》社副社长兼总,民革中央常委兼副秘书长、宣传部长、副主席。为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三届代表、第四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生前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逝世后,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标签: 中国 |  广西 贵港 | 港北区 |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