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超(1890~1942年)侗族。字冠岑。修道受戒,法名明镜。出生于庖田村。六岁丧父,由母教养。七岁入私塾,颖悟过人。从师八年,通学四书五经,博览史地医药等书。因其体弱,母亲溺爱不许赴考功名。年十五,弃旧学,究新书,攻读天文、物理、数学,逐渐相信科学,劝母不宜以道法除病,应请医生下药治疗。
1740年清廷镇压侗族农民起义后,没收侗区民田充作官田,农民年年上交“官租谷”,敢怒不敢言。至光绪年间,浮收租谷,改用大斗量谷,司役量谷时又猛力倒谷,使谷子灌入执斗衙役宽大袖口之中,倒谷时袖中谷子同时倒出,以此手法浮收租谷,农民怨声载道。石崇超见状,邀地方父老商议告状,并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写好状文,和粟必祥赴桂林府上控。府官不问情由,即拘押年长之栗必祥。石崇超回家后,并不气馁,再筹资赴桂上告,府官过目状文,问石崇超道:“此状文是谁写的? ”石从容回答:“是我写的。”府官惊奇,又问:“你多大岁数? ”“十八岁。”府官点头称赞,即批示:衙役不得浮收民众租谷,不得改用新斗(即大斗),并赐予石崇超一铁尺,嘱今后量官租谷时,用此尺抹平量斗,石告官获胜,北区农民对石无不钦佩。县衙官员知石崇超少年有才,任他为北区团总。
1912年建立民国,设地方自治会,石崇超被选为乡议员及庖田学校学董。1914年任北区团局支局局董。1916年他率众在南岳寨建新校舍(今庖田小学校址),并任校长,历时五年。
在教学繁忙的同时,还操心振兴地方经济贸易之事,于1917年与乡绅集资成立“合益商店”,抑制外商在乡间进行不等价交换索取高额利润,并创办南岳圩场。因当时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浓厚,圩场贸易冷落,终未成圩。抗日战争时期,石崇超编著侗话《抗战歌》,激励民众抗日救国。
民国成立之时,人们庆幸有好日子过,可是军阀争-争不断,连年战祸不息,地方官吏亦-剥削人民,民不聊生,民国有名无实。石崇超目睹现实,悲观失望。加之其独生子因病夭折,故心情日坏,昔日之一点科学思想逐渐消失,产生超脱现实隐居之念头。于1920年与韦甫明、杨再荣等入道修行,在堂帽山建立“归仁洞”庵。不几年,慕名入道者达31人,以致住房不敷,供食不足。石崇超即亲自绘图掌墨,辛劳数年,建成木楼四座。楼内佛殿、书楼、堂屋、宿舍、客房、厨房等,样样齐全,同时组织弟子开垦植杉、桐,种粮、棉,以弥补经费之不足。
此后,归仁洞盛誉日增,前往拜佛者日众,至1932年进入鼎盛时期,广州法师莅临赠予佛像和经典;并与湖南岳阳、仙人洞等庵寺的法师互访取经。当时藏经楼有《妙法莲华经》、《净土五经》 、《阿弥陀经》等49部,《佛学辞典》、《佛学概论》、《佛学大纲》等284册,并订有《现代佛学》(北京)、《觉讯月刊》(上海)、《宏化月刊》(四川)、《狮子月吼》(广西)等刊物。
1942年夏, 石崇超肺炎症复发,自知不治,于7月22日执笔写诗:“辛勤为道隐山丘,撒手西归乐国游,回首山峦留指爪,关心泉水剩骷髅,洞中伴侣休予弃,庐侧坟莹为我修,赢得一抹干净土,不忘从道义相酬。”止笔,猝然辞世。
标签: 中国 | 广西 桂林 | 龙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