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名人

同万明 [公元1908年-1985年]

时间:2020-08-24 延安浏览量:290

同万明(1908—1985),出生于河南,幼年随父母逃荒到富县安家落户,住羊泉街。12岁在铁匠铺当学徒,出师后以打铁为生,特长于锄、镰、镢、斧等农用铁器的制作。1937年3月,太乐(羊泉)区组建抗日救国会时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1944年,先后任区民政助理员、中共区委宣传科长、太乐区区长、中共太乐区委书记等职。在此期间,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荒种地10余亩,自足有余,不要国家负担,并把余粮上交国家,支援抗日战争。平时把工作做剥田间地头,带领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仅1942年春,太乐区就新开荒地2000余亩。同万明白天工作劳动,晚上生炉打铁,为群众制做农具,成为本县民间艺人李卜与马建龄创编秧歌剧《十二把镰刀》的最初雏型。同万明以说实话,干实事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成为干部队伍中的先进典型。1943年评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区长,出席了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的劳模大会。太乐区也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抗日支前模范区。
同万明在任太乐区区长期间,组织变工打井,解决了群众的吃水困难。羊泉原素有“宁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的俗言。部分村庄原来有水井,但自清同治七年和八年(1868、1869)境内接-生四起战火,民逃地荒水井破坏后,再未复修,因此人畜饮水全靠精壮劳力天不明就到3里以外的沟里去肩挑、畜驮。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原面地区的群众,早上不下地,一天只干半天活,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当时太乐区1170户中,下沟担水的就有1000余户,每天误工500多个,严重的影响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同万明为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1943年冬天在立石村动员群众,作掏井示范。但原高,井深20余丈,加之旧井崖塌,又有人把死掉的牲口扔进去,因此没有人敢下去。同万明第一个下去掏井,使村民为之感动。立石村掏井取得成功,坚定了同万明掏井打窖,解决群众吃水困难的信心。在1944年元月,县上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上,同万明提出“太乐区掏井打窖,解决三分之二群众吃水困难”。并以此为条件和其他劳动英雄开展竞赛。农历正月初二,同万明谢绝了吃酒的邀请,走村串户,动员群众掏井打窖,他把羊泉村的村民组成7个变工队,同时动手打新井,掏旧井。接着中共太乐区委和区政府召集区乡村三级干部,在羊泉、立石开打井会议,亲眼看区苌同万明下到20多丈深的井下掏井。新春正月,一个群众性的挖井打窖运动便在太乐区各村庄普遍开展起来。至1944年3月10日,全区打成新井4口,掏清旧井41口,打成水窖20个,群众不再下沟担水了,吃水难的问题解决了,清早起来下地了,每天节省劳动力500多个,全部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去。太乐区的群众对人民政府组织打井感激不尽,他们说:“共产党真是老百姓的大恩人”,“打井吃水是子子孙孙都忘不了的好事情”。为此,1944年4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载新闻消息:。范区长同万明领导太乐区变工掏井》,同时发表社论:《学习同万明同志》。“社论”表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一个“向同万明学习”的热潮在陕甘宁边区干部队伍中普遍开展起来。
同万明当区长不忘打铁种田,同时还组织群众栽桑养蚕,纺线织布,识字学文化等。1944年7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载:“同万明在太乐区组织妇女养蚕,区长夫人王桂花走村串户作技术指导。全区1100多户,共养蚕650席,可产丝520担,价值1500万元(边币)。1944年10月,同万明在太乐区组织识字组19个,参加学习的青壮年农民336人。1944年12月,太乐区政府投资15万元边币组建木业生产合作社,组织木匠下到各村庄为群众修理纺车,制做织布机,帮助农民纺线织布。1945年,同万明调任鄜县县政府第四科(建设科)科长。
建国后,1950年,同万明调陕西省公安厅工作。1956年后,任陕西省槐树庄国营农场场长等职。1985年同万明在西安病逝,终年77岁。

标签: 中国 |  陕西 延安 | 富县 |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