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昇,字鹏举,东魏太原人,后迁居济阳冤句(今山东菏泽)。生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卒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少时的温子昇勤奋好学,极喜读书。年纪稍长,已是以博览群书、强记百家、文诗清新婉约而称著一时。刚刚步入社会,即被广阳王元渊聘入幕府,从事府上众仆役的先生,“教诸奴子书”。执教闲暇,子昇撰写了他的成名之作《侯山祠堂碑文》。此文行世后,引起北朝著名学者文人常景的关注和赏识,他亲赴元府拜访温子昇,并对元渊说温子昇是难得的青年才子,元府能有这样不可多得的“大才士”作幕僚,可喜可贺。
北魏时,诸王府向社会公开招贤纳士,委以职官,是一件很时尚的事。熙平元年(516),东平王元匡经孝文帝得准,张榜招纳“能文善辞者为御史”。子昇辞广阳王幕僚,前去投考。史称,应试者800多人,24人经考合格,温子昇即为其中之一。名落孙山者不甘落选,以为其中有弊,一时间熙熙攘攘,莫衷一是。身为朝廷中尉的东平王元匡,为平息众议,命温子昇与异议者论辩,子昇侃侃而述,口若悬河,众皆自愧不如。子昇遂膺御史之职,时年仅22岁。
北魏名宦李神俊为荆州事时,选用贤才,征召温子昇为录事参军,子昇到职不久,朝廷又指名征用,李神俊为此上表陈情,欲留为己用,请朝廷另征高明。岂知吏部郎中李奖退回表疏,严词拒绝,即命子昇回朝,不可耽搁。正光、孝昌(525)交替之际,北方六镇军民大起义,势如炽火,北魏朝野大骇。孝明帝急命广阳王元渊为东北道行台,率军镇压。元渊出军在即,立召温子昇为郎中,随军出行。此后军国文翰均出子昇之手,年才31岁的温子昇,由是才名日盛。据载,当朝黄门侍郎统处举国上疏表启,从来是接来即复,回表以敏捷迅速而名噪一时。惟有对元渊来表,斟酌再三。究其原因,元渊的表奏,皆出温子昇之手,而温子昇之名“才藻可畏”,不可不慎。
六镇军民大起义,敲响了北魏由盛转衰、由衰而亡的丧钟。孝昌二年(526),与起义军对垒不到一年的元渊大军,被义军葛荣部打得大败,几尽被歼,三军统帅元渊被生擒活捉,枭首示众。温子昇也没有逃脱,做了葛荣义军的俘虏。事有凑巧,俘获子昇的义军乃葛荣所属和洛兴部,而身为此部都督的和洛兴乃温子昇的旧友。出于往日情谊,和洛兴暗中将温子昇释放,并派人护送其逃回官军所辖之地冀州 (今河北冀县)。作为文职随军的温子昇,经此大难,侥幸苟活性命,返回国都洛阳后,仍余惊未息。自此,他不再热衷于仕途,潜心于读书章辞。
然而,声名在外、尽人皆知、不愿为宦的温子昇,已是身不由己。逮孝庄帝即位的建义元年(528),他再被征命为南主客郎中,为新帝作起居注。怠于供职的温子昇,心不在焉,竟在司值时缺席。为皇帝服务,焉能如此随意,温子昇的漫不经心,被尚书、上党王元天穆得知,准备按廷律对其施以“捶挞”之罚。温子昇闻讯,逃之夭夭。身为皇家官吏,竟敢如此放肆,顿时引得元天穆大怒,上表要求罢黜其官,追罚其责。谁知孝庄帝却说:“当世才子不过数人,岂容为此便相放黜?”当即饶恕了温子昇。事过不久,山东邢杲领导的流民起义日盛一日,孝庄帝命元天穆率军镇压,元天穆召温子昇同行,温子昇忌惮于元天穆,不敢应召。元天穆对随员讲:“吾欲收其才用,岂怀前忿也。今复不来,便须南走越,北走胡耳!”大意是:我乃想用他的才干,怎么会心怀前忿?如果他敢拒召命,不来上任,或发配极南之越地,或流放最北之胡野。温子昇无奈只得应召随军,被擢升为伏波将军、行台郎中,倍受元天穆之重用。
元天穆率军讨伐邢杲之乱,北海王元颢勾结南梁,趁京师空虚之机,兵下洛阳称帝,孝庄帝逃离京师亡命于晋阳契胡酋长尔朱荣。逢此巨变,一向受到皇帝信赖的元天穆本应率军护驾,力挺孝庄帝,讨伐元颢。然而,首鼠两端的他,举旗不定,急召温子昇密谋对策。温子昇洞悉天下大势,以为“元颢新人,人情未安,必有征无战”,力主元天穆效忠孝庄帝“克服京师,奉迎大驾。”然而,元天穆不听忠言,反其道而行之,委派温子昇与元颢暗通款曲,投靠了元颢势力。温子昇虽有高见,然身不由己,怕引杀身之祸,曲意逢迎,充当了元颢的中书舍人。
确如温子昇所料,元颢背主,依靠南梁,虽得一时之逞,当上了皇帝,但好景不长,不久即被盘踞晋阳的尔朱荣大军所灭,身首异处。尔朱荣则重演汉末曹操故伎,挟孝庄帝而令天下,操控北魏朝政于一旦。复位还京的孝庄帝,借尔朱势力,对背叛自己、投靠元颢的官员大加罢黜,元天穆自然难于幸免,无不感慨地对温子昇长叹:“恨不用卿前计”。孝庄帝闻此,遂独留子昇不黜,仍为中书舍人。
经此大乱,北魏王朝江河日下,风雨飘摇。虽复帝位的孝庄帝,已无往日君威,几成汉之献帝、魏之元帝,尔朱荣则遥踞晋阳,操纵朝廷,飞扬跋扈,专横无忌,玩弄孝庄帝于股掌之上。永安三年(530),忍无可忍、奈不可奈的孝庄帝,深知如此下去尔朱氏谋逆朝廷,只是时间问题,遂与朝中心腹预谋将其诛杀,温子昇参与策划,起草敕诏,将尔朱荣由晋阳骗至洛阳,乘其觐见不备之机,孝庄帝亲刃其首。然而,尔朱荣虽死,草除根在,其势未减。他的侄儿尔朱兆,闻听叔父被诛,亲率晋阳大军,轻取洛阳,先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旋废之,继立广陵王元恭为节闵帝。捕捉孝庄帝并朝中重臣,解至晋阳屠之。温子昇只身逃脱,藏匿于郊野。
未几,尔朱兆属下高欢,另立旗号,以尔朱兆诛杀孝庄帝乃 “举兵犯上”为号召,力挫尔朱兆于邺城,进兵洛阳,杀节闵帝,立平阳王元修为傀儡,史称孝武帝。北魏政权由尔朱氏控制,转移至高欢手中。老谋深算的高欢早知温子昇才名,更晓其在元氏势力中的作用,为笼络人心,树己形象,遂对子昇高官启用,先为侍读及中书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继而擢升为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永熙三年(534),东、西魏分治后,高欢之子高澄,又晋升温子昇为东魏大将军府咨议参军,引以为心腹。三年之后,高澄被元谨、刘思逸、荀济等收买膳奴兰京刺杀,温子昇则被怀疑参与密谋,捕囚下狱,解押晋阳。身陷囹圄的温子昇,究竟参与此案否,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此次落难,无力回天,终至活活饿死狱中。一代才臣,生于乱世,时起时沦,惨落暴尸街头,籍没全家之下场。
标签: 中国 | 山西 杏花岭区 |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