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1913年~1942年) 原名之正,字心斋,号洪波。寿张县顾庄村(今属台前县夹河乡)人。6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2岁转入郑三里高小。1931年考入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成绩优异,课余悉心阅读鲁迅、李大钊、高尔基等人的著作,始受革命思想熏陶,成为济南乡师-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汪洋曾组织带领学生-团到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汪洋休学回东阿县立高小执教,不久领导全县240名教员进行增资罢教斗争,被县府革职。此后,汪洋转入地下革命活动,奔波于济南与北平之间。
1936年2月,汪洋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赴西安东北军学兵队,组建并领导学兵队抗日民族先锋队,任政治指导员。汪洋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教唱救亡歌曲,激发东北军将士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对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西安事变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西安事变后,汪洋和谷牧一起离开东北军去延安。七七事变后,汪洋受命到东北军将领于学忠部做-工作,后受党派遣返回山东组建抗日武装。汪洋抵鲁南后,深入莒县、沂蒙、临沂等地发动群众,迅速组建500人的抗日武装队伍,后因缺少武器装备,又处于国共合作期间,被国民党部队以"-"名义强编吞并。他不灰心,深入到国民党山东第三专员公署辖区做兵变工作,利用部队内部的共产党员和抗日先进分子拉出一个营,挺进沂蒙山区,收缴土匪、地主武器,发动贫苦农民参军,树起鲁南抗日独立营大旗,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南第一支抗日武装。独立营不断袭击日伪据点,扩充抗日力量,日军曾对其多次合围夹击。汪洋为保存革命力量,率部北上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军会师,编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独立团,汪洋任团长。后游击队改编,汪洋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1938年4月,国民党秦启荣部对日妥协,破坏抗战,杀害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400余人,造成"博山惨案"。为打击国民党投降派的-气焰,汪洋率部夜袭莱芜城,给秦启荣部以沉重打击。后转战滕县,歼灭汉奸申从周的地主武装,威震鲁南。
1939年,汪洋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第四支队改编为第四旅,汪洋任政委。百团大战开始后,汪洋率部在博山、莱芜一带连续出击,作战月余,共历大小战斗20余次,毙伤日伪军760人、俘500人,获长短枪500余支。1942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执行"军队地方化"方针,山东纵队第四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汪洋任政治委员兼中共泰山区地方委员会书记。是年,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日军调动重兵,对泰山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莱北村庄被烧光,方圆百里,碉堡林立,围墙深沟密布。面对险恶形势,汪洋指挥军民英勇抗击日伪军,稳住了泰山抗日根据地。
1942年10月,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荣标率主力部队挺进淄河流域,扩建抗日根据地,留汪洋和专员赵笃生在博山县西部刘白杨村培训县、区领导干部。敌人乘机调动6000名日伪军,分6路偷袭泰山抗日根据地,于10月17日拂晓前形成包围圈。汪洋率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及教导队、警卫连共300余人组织突围,向东北博山方向猛冲,以期与军分区主力部队汇合。部队至莱(芜)章(丘)公路时,发现有敌埋伏,遂沿路南撤,遇莱芜北上之敌。汪洋指挥部队转而北突,行至茶叶口村又遇章丘之敌重兵南下,激战半小时未能突围,遂向东转移,奔向吉山,行至吉山西岭又发现四面均有日军,迫退河滩,又被敌包围。时弹药已尽,战士们与敌人白刃肉搏,有的因与敌人夺枪手心被刺刀豁开,有的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最后,汪洋销毁文件,壮烈殉国,时年29岁。
汪洋牺牲后,中共泰山区党政军民召开万人追悼大会,将汪洋遗体葬于莱芜县吉山钓鱼台。1945年8月,莱芜县民主政府将钓鱼台改建为汪洋台,台上建有汪洋亭,亭中树烈士碑一座。碑上刻有中共山东省党政军领导舒同、廖荣标、李念林等人的题词。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汪洋烈士遗骨迁至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移葬时,当地4000余群众自动护送其灵车15公里。泰山区人民政府为纪念汪洋,教育后代,把当地学校、医院分别命名为"汪洋小学"、"汪洋中学"、"汪洋医院"。
标签: 中国 | 河南 濮阳市 | 台前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