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源懋(1886~1912.6),字勉斋,河南省偃师县人。青年时代就有大志,19岁中进士。按当时风俗,应设宴报喜亲友。杨源懋视列强侵略为国耻,不以中进士为个人殊荣,坚决"不开贺、不送报单"。在等候主考官引见的空闲,去天津考察社会情况,在租界亲睹洋人横行,认为"今日之租界实为以后洋人统治城市",深感救亡图存的急迫。他订阅许多进步报刊,博览西方政治社会译著,钻研西欧各国富强之道,认为"国家有宪法,人民有自治"是根本,中国也必须"树立自治规模,培养宪法萌芽"才能强盛。主张要从宣传教育做起。
1907年被授法部主事。不久弃官返乡,在偃师、洛阳、开封等地办学堂。又创立森牧社、明强学社,以振兴家乡实业。1908年他任中州公学监督兼河南府学堂监督。
同年,东京同盟会支部派杜潜到开封组织同盟会河南分部,杨源懋率先加入同盟会。此举在教育界影响很大,省城学校发展的同盟会会员很快达二百余人。他身兼省教育总会会长、优级师范监督、中州公学监督三职,在重重困难中办教育,甚至拿出家产资助学校。他将山东革命志士刘冠山和朝鲜反日志士金秉万接到家中,热情款待,共商推翻清廷大计。
1910年,许多省代表聚集北京请求召开国会。杨源懋作为河南代表,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及河南5省的代表中,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
1911年,河南同盟会欲在开封举义。杨源懋一面在学校培养革命力量,一面带领师生到郊外进行军事训练,聘请武师教学生武术。他积极筹备军火,派人到内蒙古等地购买战马。他借办林场之名在太行山葫芦寺潜修山寨,聚集志士。河南同盟会为策划起义曾在开封袁公祠-,因当局戒备森严,-不便,乃以河南府学堂监督的身份回洛阳,以学堂为掩护策动军队起义。并派人分头和农民武装首领王天纵等联系。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张钫在陕西组织东征军,杨源懋、刘粹轩联络豫西山区农民武装,率兵东进与开封起义同志配合,计划切断南北交通,阻止清军援助武汉,进而光复河南全省。当时,因河南反动势力对革命活动防范甚严,革命工作一时不易开展,杨源懋与刘粹轩计议,相携入秦。杨源懋任东征军秘书长,刘粹轩任东征军总参议,参与军机筹划。当时清军重兵集结函谷关东,杨认为函谷关地势险要,不利于强攻,提议占领函谷关南边的高塬,设奇兵攻取函谷关,得到实施。崤西战斗中他亲自上阵,经过3昼夜激战,东征军攻取了灵宝、陕州、渑池,缴获大批武器。清军增援,他力主后撤,避开敌人锋芒。而个别将领轻敌,使东征军遭受较大损失。后因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军事行动停止。
1912年,杨源懋所部3000人编为镇嵩军。不久他回开封被选为河南省临时议会议长。他纵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得失,力主地方自治,实行民主选举。他主持下的议会比较民主,对教育问题尤其注重。议决省设大学堂、府设中学堂、县设小学堂。并在全省选拔优秀学生官费留学。1912年6月1日病逝于开封。
标签: 中国 | 河南 洛阳市 | 偃师市 |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