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名人

赵遫 [公元1774年-1839年]

时间:2020-08-24 焦作市浏览量:321

赵遫(1774-1839),字容甫,号宁夫,河南省修武县人。因家贫,17岁始得读书,经过10年刻苦学习,"经史百家,悉能精通"。清嘉庆十五年,中庚午科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会试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福建省。时年已52岁,先后任福鼎、屏南、章平等县知县。
福鼎、屏南、章平三县,或处浙、闽交界的东海之滨,或处峦连峰叠的万山丛中,文化生产落后,恶俗陋习甚多。赵遫在任期间,除陋习,惩凶顽,兴教育,劝农桑,使这些县的贫困落后面貌很快得到改变,受到当地民众的称颂。
福鼎县久传重男轻女恶俗,女婴多被溺死。赵遫到任后,察悉实情,亲作《戒溺女文》,恳切劝谕民众,并采取相应措施,很快就制止了溺弃女婴的恶俗。章平县永福里有陈姓大户,族众且多豪富,曾建宗祠数处,每于春秋合祭,族人相率来聚,各种祭祀活动耗资巨万;且茶坊酒肆,娼, 咸集,恶习相沿,侈风日盛。赵遫为文劝谕,陈氏族人大受感动,乃以祭祀费用的百分之七十,用于办义仓,兴义学。侈风迅息,恶习顿止。为使后世永志不忘,陈氏族人还勒文于石,并绣赵遫肖像敬供。
地处万山丛中的屏南县,民性游惰,田多荒芜,刀耕火种,生产落后。赵遫任知县后,作《劝课农桑文》,并亲自到田间,传授北方的先进耕作方法,使农业生产获得空前丰收。邻境农民看到地瘠民贫的屏南县短期内发生巨大变化,都不约而同前来学习效仿,使北方的先进耕作方法得到迅速推广,贫穷的山区农民逐渐富裕起来。直到赵遫去世很久,当地民众还对他的贡献感念不忘,歌颂不衰。
在章平县任内,赵遫"-枉,抑豪强,禁摧科史扰之习,绝捏控顶凶之弊"。于是邑内大治,夜不闭户者达六、七年之久。赵越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章平县自道光二年起,就无人中科举。赵遫于遭光十四年夏就任章平知县后,遂于城外乐山捐建书院,又于四乡各建一所,皆延请名师教授,并亲为讲说,广加考课,逐渐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此后竟科名不断,士林敬绘赵遫像供各书院中。尤为呵贵的是,他能不拘一格荐举人才。他在福建,曾三次充任乡试同考官,阅卷时,凡发现有一长者,必录之。有名何冠英者,屡试不中,赵遫阅其卷,惊喜曰:"奇才也!"极力推荐,竟获道光八年戊子科乡试第一名(即解元),越八载,又中道光十六年丙申科殿试第二名(即榜眼)。故当地民众皆赞赵遫为善识"千里马"之"伯乐"。
赵遫生性纯孝,素戒奢靡。尝侍母疾,至数十昼夜衣不解带,眼不交睫,两目尽肿。他一生清廉俭朴,宽厚待人,遫难济贫,不吝于财。虽居官十余年,还穿着其父所遗旧衣。甚至他逝世于任所,也因贫不能归葬。

标签: 中国 |  河南 焦作市 | 修武 | 清朝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