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植安(1888-1961),字庭英,湖北省武昌流芳街人。
6岁启蒙私塾,1902年考入江夏县高等学堂,1905年进湖北文普学堂,1909年攻读湖北陆军学堂工兵科。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由学校推荐,出任印度尼西亚华侨委员会学务主任,兼任《三宝垄日报》主编。
1924年回国,适逢家乡大旱,张慷慨解囊,亲赴湖南购荞麦种数百担,无偿发给乡民,赈济梓里。1927年后,历任湖北襄阳中学、黄冈中学、湖北乡村师范教师。
1932年,应聘任湖北省教育学院训导长兼推广部主任。
1934年,兼任武昌县青山区区长。张以青山区为教育学院的试验区,按照“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理念,将办学与乡政、民防、信贷、筑堤、造林、开荒等实务结合,发动民众,兴办水利,修筑武惠堤;兴办农民教育,注重发展农村多种经济,颇具声势。同年,中国社会教育社和乡村教育促进会在该院召开年会,对张的理念和“政教合一”推广教育的做法予以肯定。
1938年武汉沦陷,张携眷赴江西,历任江西省一中、江西省社会教育师范学校教务长和江西省教育厅视导等职。抗战胜利回湖北,任国立师范学院沙市分部教授。
1946在武昌创办湖北省农业实验学校。张植安赞同革命,思想进步。
1936-1937年,中共党员张执一(后任中共-部部长)在武汉近郊开展“乡村抗日促进会”工作,张以青山区区长身分,公开给予支持和赞助。还巧作安排,掩护多名中共地下人员开展工作。
1949年解放军南下,为防国民党当局撤退时破坏武惠堤,张自带行装上堤住宿,并动员民众加固新堤。武汉解放后,李先念特派人上堤慰问。后任省立汉阳高中校长。不久调华中农科所,编译俄文著作。20年代曾译有《凡尔登战记》、《感觉性之分析》两书,后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
1956年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1961年病逝。
(武汉《青山区志》)
标签: 中国 | 湖北 武汉 | 江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