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佛樵(1885.6~1965.10),原名马振波,字佛樵,后以字行,回族,河南省民权县伯党集人。
马佛樵十年寒窗苦读,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开封应顺天乡试,得中举人。1906年,他作为试用知县赴陕西长安(今西安)任职,1915年调任陕西肤施(今延安)县知事,1920年调任陕西陇县知事兼烟酒禁卖局局长,1922年改任陕西岐山县知事。1925年,因刘镇华、杨虎城军阀战争,举家回开封。1927年,他在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教育厅工作。1930年任商丘专员公署民政科长,1932年任安徽省政府秘书。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他辞职隐退,回到故乡伯党集。1939年返回开封,一直隐居不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被聘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埋头于文史研究,直至去世。
马佛樵为官尚德义重名节,一生清廉俭朴。在陕西任职期间,他最痛恨利用职权搜刮民财、阿谀逢迎、行贿舞弊行为,故几任均被派往贫困县。不论任职何地,他都尽力抗上蔽下,为民疾苦着想,灾年放赈救济百姓。在陇县时,农民为维持生计,违禁种植罂粟,他下令铲除,同时迅速各方筹款,购玉米令农民赶种秋粮以补损失。马佛樵又嫉恶如仇,对地主恶霸、土匪强盗无不严惩,故百姓曾送他万民伞3顶。他为官十几年,两袖清风,回河南后靠家庭薄产生活,难以为继,又屈任微职以补。在安徽工作时,他因不会迎合时流,常自烦闷,闲暇时或独饮,或读书,或郊游,或垂钓,自云"醉翁之意不在酒,面对滔滔江水可忘却世间污浊"。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返回家乡,以土地为营生,时叹无权无势,济世乏术。但每逢灾年青黄不接时,他即勉力筹措粮米,赈济乡里。平日则舍药救急,远近多来求药,他分文不取。对外来的农民,他给地种,并当面焚毁契约,使其放心耕种。还将土地收入由三、七分改为五、五分,因而遭人反对,但他仍我行我素。
马佛樵素有爱国之心。他在延安任职时,曾有一日本哲学家来访,出二巨册向他索题词。他见里面尽是当时显官所题崇洋媚外之词,十分卑视,遂赋诗道:"壮哉沧海客,匹马到延州;道远牵黄犬,天寒拥黑裘。乾坤百战日,风月万山秋,我欲乘桴去,蓬莱一望收。"不卑不亢,显出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时期,他从故乡迁回开封,闻一好友为日伪政权工作,他痛恨 失节。此后,日伪政权多次托人送礼,求他出仕为政,均遭拒绝。马佛樵的-马培慧参加了新四军,得通音讯后,他常暗自托人转送部队所需物品。1948年,其慧女为国捐躯,他自迎棺木,送回故乡祖墓安葬。
伯党集解放后,马佛樵未等政府下令,就主动把自己的房产、地契以及家具衣物全部送交政府。当时刚来的部队因不了解情况,把他作为地主抓起来,农民跪下为他求情,并在夜间给他偷送食物。后来,政府把他定为开明绅士,保护对象。
马佛樵自幼博览群书,一生唯爱写诗吟咏。稍有余钱,均购置书籍。家中匣装成套的二十四史、四书五经、各代诗集文选等,堆满了小小的居室,自云为财宝。入文史馆后,他继续购置,被家人称为"书蠹"。病逝前,他嘱亲属,将藏书赠送图书馆。
马佛樵一生多处于动荡时期。清末政治腐败,民国军阀混战不息,日本侵略中国半壁沉沦,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于无奈中,借诗章来抒情达意。他前后共写诗千余首。著有《大梁史事百咏》(开封市博物馆存有40年代刊本),《菊农诗草》已散失,手抄本《二知斋诗集》四卷近千首诗幸存。其女马培琬、子马培权从中选抄近二百首,定名《二知斋诗集摘录》,在日本友人、日本福井大学教授前川幸雄先生协助下,于1986年在日本影印出版。此后前川幸雄先生又在《福井新闻》上撰文,介绍马佛樵的生平及诗集出版情况。日本报纸对马佛樵的部分诗作也有刊载。马佛樵还写过多篇文史研究文章,有些曾刊于《河南日报》,但都散失无存。现存的仅有收录于《二知斋诗集》中的《杜甫墓地考》一篇,其原稿由河南省文史馆保存,1987年刊于《中原文史》第1期,此文曾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诗集中的《追述光绪顺天乡试场中见闻》13首诗并序,成为研究这一历史的珍贵资料。开封作家杨庆化著有《顺天乡试及马佛樵纪事诗新探》(1995年第2期《汴京论苑》)、《马佛樵顺天乡试纪事诗文校订》(1998年第1~2期《开封文博》)及介绍其生平旧居的《文化名人马佛樵旧居》(1996年10月17日《汴梁晚报》)等文。
马佛樵于1965年10月在开封去世。
标签: 中国 | 河南 商丘市 | 民权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