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松(1899~1992)京山宋河人,原名豹,字敦伟、友松。陈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欧美同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比较教育学会顾问、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顾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顾问,原西南联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15年进武昌博文书院,曾两度留学菲律宾。1922年毕业于菲律宾马厄拉师范专科学校。1925~1926年在菲律宾大学教育学院师范专科学习。回国后执教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武昌华中师范学校,后任暨南大学附设高中师范科训育主任、广西省教育厅视导员、商务印书馆及浙江省立图书馆西文部主任。1929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获教育学士、文科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世界教育协会联合会扫盲组书记。193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美国教育家杜威称赞他为“东亚一流学者”。
1935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大夏大学(位于现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址)社会教育系主任,兼任中央教育电影检查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系、广州襄勤大学教育系、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教授。1942年秋,因学生反对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院长一职一直由教育厅厅长兼任,湖北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先生等人出面,从西南联大请来陈友松先生担任院长职。??陈就任院长后,励精图治,矢志扩大本院规模,学院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当局制约过多,尤其是与前任院长、教育厅厅长张伯瑾及陈诚办学意见不合,陈友松遂于1943年7月愤而辞职,卖书做路费返回西南联大。“清江之水何浪浪,复楚贺志走他乡。”诗句反映了陈友松先生当时的复杂心情。?尽管在任职期间遭受极大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但辞职后的他仍十分关心湖北师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于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四处奔走,呼吁改组湖北师范学院为国立大学。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极力支持,亦四处奔走,广为号召。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命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
陈友松是我国电影教育理论开拓者,率先把苏联教育理论介绍到我国。早在1936年,作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理事的陈友松与人在上海合办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出版《电化教育》周刊。1937年,陈友松著述《有声教育电影》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电教专著。20世纪八十年代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主编教材《教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友松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系副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曾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东区基本教育会议中国代表身份出席有关会议。他长期致力于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主要著述有:《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有声教育电影》、《苏联的教育》;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雷沛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主要译著有:美国内务部教育署全国教育财政调查团著《教育财政学原论》(ResearchProblemsInSchoolFinance)(商务印书馆1936、1939年版);陈友松、邵爽秋合译:《教育科学研究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科南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此外还参加审订《英汉教育词汇》,参加编译《英汉辞海》等。
陈在1957年反右中遭遇不公。文革中被视为“ 学术权威”,在国家劳动部工作的夫人也被视为“当权派”,夫妇同遭残酷破孩,曾赤脚站在碎玻璃渣上接受批斗。1967年时陈双目完全失明。之后,他仍笃志不倦,奋发著述,辛勤育才,积极指导研究生学习,从事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他学贯中西,博学精专,曾以古今中外著名盲人事绩自励,吟诗表其心志:“钢铁如何能炼成,请问盲人柯察金。创镜远望伽利略,落笔超群弥尔顿。”另诗:“爱罗先诃集童话,海伦凯勒著奇文。荷马史诗非谋食,左丘国语岂为名。赏月有幸听阿炳,恨天无情忆少陵。还我望穿光明眼,学他征服黑暗人。”《思故乡》诗云:“摇落眼枯一楚侨,忽逢盛世乐陶陶”“申胥伍胥余烈在,新市平林铁未销”“黄鹤楼上客崔颢,京山道中来孟郊。”他日常生活极简朴,余钱全用于购书。失明后在助手的协助下孜孜孜不倦工作,其惊人的毅力、勤奋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令许多知情者感叹不已。《光明日报》曾报道过他的先进事绩。
1992年3月23日,陈友松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3岁。湖北大学和校友会献挽联云:“楚北有高贤,士德早饮陈仲举;京华聚硕学,薪传今得左丘明。”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遵其生前遗愿,他和夫人朱良玉(京山坪坝人)的骨灰于1995年7月从北京送回京山安葬,魂归故里。中共京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
标签: 中国 | 湖北 荆门 | 京山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