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涛教授为我国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中国口腔修复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口腔分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口腔医学杂志》顾问、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
朱希涛教授1915年4月5日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35-1937年在山东齐鲁大学医预科学习,后转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牙科系学习,1942年毕业获牙医学博士学位。1942-1945年留在华西大学牙科系任助教、讲师。1945-1947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牙科学院进修学习。1947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留英中国学生会主席。1948年回国后任天津中医院牙科副主任、主任,并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教师,还曾兼任北京医院口腔科主任。1950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副主任。1952年起全职受聘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先后任教授、口腔矫形教研组主任、口腔医学系副主任、系主任、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北医支社副主委、口腔支社主委。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工艺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第四届名誉主任委员。朱希涛教授是我国口腔修复学奠基人之一。自他早年毕业起,即开始从事口腔矫形学(后更名为口腔修复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外学习期间,他专攻牙体修复学,对固定修复冠桥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回国后,他不仅致力于推广先进的固定修复技术,还主讲《固定修复学》、《牙科材料学》。51年代初期,在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批口腔医学专业书籍中,朱希涛教授1954年出版了《牙科材料学》、1955年出版了《冠桥学》。1962年,他与毛燮均教授共同主编了我国第一版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口腔矫形学》。他不仅在早期是北京医院口腔系口腔矫形教研组主任,也是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口腔矫形学组的首任组长。他作为首批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几十名硕士生、博士生,率先在国内开展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工作,该项课题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他本人也于1987年获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奖。他是我国口腔修复学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口腔修复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希涛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朱希涛教授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辛勤耕耘50余年。他是新中国口腔医学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十几年来,他身体力行,认真备课,成为享誉全国的、讲课生动活泼、启发性好的名师,1989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的光荣称号。在他任系主任主管教学过期间,重视口腔医学的正规教育,重视三基训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口腔医学领域的中青年骨干。他多年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医院的发展,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重点地口腔医学院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朱希涛教授致力于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1951年,他代表口腔医学界出席了“中华医学会全国各地分会理事长会议”,当选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他参与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并当选为主任委员。以后又积极推动参与筹建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并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至今。1953年,他参与发起创办了《中华口腔科杂志》,他长期担任主编工作。50月年来,他呕心沥血的关心和推动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努力促成口腔科学会各学组的建立,组织全国学术交流并支持各地方分会的学术活动。改革开放后,面对我国口腔医务人员严重缺乏的现状,他积极提倡在我国开展高、中、初级多层次的口腔医学教育,这一倡议的上级领导的采纳,对加速培养我国口腔医务人员,解决我国广大人民的口腔保健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推动和发展我国的牙病防治工作,是我国“爱牙日”的倡议者之一。1988年成立了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他是顾问组成员。他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是一位卓有成效的享誉国内外的口腔医学专家和活动家。1981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国际牙科研究会年会,在大会上作了“建国30年来新中国口腔强医学进展”的报告,是国际口腔医学同行第一次了解中国口腔医学现状。随后,他多次率代表团出访,1986年被国际牙医师学会推举为理事,成为国际牙科研究会的终身会员。作为当时中国口腔医学界的代表,朱希涛教授在世界同行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88年美国牙科协会授予他“名誉会员”的称号。他的一生,为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朱希涛教授不仅是著名的学者,也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严格遵守党纪的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在他离休之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大半生的夙愿。晚年,他依然奋斗不已,努力发展口腔医学事业。
标签: 中国 | 河北 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