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鲁迅的祖父,曾任江西金溪县知事。
周福清字震生,又字介孚,号梅仙。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1838年生于一个在地方上有一定地位的大家族里。那时,金榜题名、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愿望。他走的也是这条路,1871年他中进士、点翰林,步入仕途。他素来言语无忌,十分尖刻,行为也无所忌惮,多少有些愤世嫉俗,是个个性较强的人,并不适合做官,只做了七品知县就被两江总督沈葆桢以“办事颟顸”名义参掉,又宦海沉浮了近十年直到1888年才被实授为内阁中书。1893年接到了母亲病故的电报。当时官员的父母之丧称为“丁忧”,官员必须离职守孝三年。于是他依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母亲的去世似乎并不使周福清过于悲伤,老太太终年79岁,在当时可谓高寿,但家族的颓象却使他忧心忡仲。满堂的儿孙将来的命运会是怎样呢?自己50多岁了,三年后未必能复职,虽有祖产可恃,但儿孙们也靠祖产为生吗?儿子年轻,又是秀才,应该取得功名,继承父业,只是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今年又是乡试之年,且赴浙江主持乡试的正考官殷如璋又是自己的同年旧识,何不疏通一下。
1893年9月7日,主考官的官船停靠在苏州码头,周福清的家丁陶阿顺求见投书,不料弄巧成拙,自投罗网,殷如璋连人带信一并扣留,然后押交苏州府处理。殷如璋何故“以公灭私”一直是个谜。有一 种说法是陶阿顺投书后殷如璋正与副主考周锡恩聊天,似已会意,便收下信而未开封就打发陶阿顺走,阿顺不知趣,嚷着大人既收了钱为何不给收条,于是事情败露。但行贿受贿,授受之间唯恐不秘,向无打收条之列,阿顺不应不知,况信中并无银票,只有周福清的许诺,一旦取中,可凭条索银,不取则等于一纸空文,也无打收条之必要。若说殷如璋正直廉洁似亦不象。殷如璋、周锡恩主考之后,浙江学子就撰联攻击他们二人:“殷礼不足征,业已知聩如聋,那有文章操玉尺;周任有言日,难得恩科恩榜,全凭交易度金针。”上下联中嵌入殷周二人之名,指责他俩一个昏聩,一个贪婪。由此观之殷如璋也不是情操如何高尚之人。总之,活该周福清倒霉。
1901年3月19日,周福清被赦免了。经过义和团战争之后的清王朝已是干疮百孔,大乱之中北京及华北很多监狱中的犯人乘乱逃跑,等平定之后凡能投案者清政府悉予免罪。新任刑部尚书薛允升依此例奏请赦免周福清.此时的光绪帝已成了西太后的傀儡,早已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更何况周福清已关了八年,就批准了。消息传到家乡,家人喜出望外,真想不到还能活着相见。周福清回到家,看着长大了的孙子,也颇有恍如隔世之感。
1904年7月13日,周福清去世了,长子早已不在人世,长孙远在日本读书,家境已经败落,带走的随葬品只是几个图章和一些信件,送葬的人很少,葬仪很冷清,他抱着对社会和子孙的彻底失望而离去了。此时,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他去世的这一年,日俄战争爆发,次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再过一年,长孙鲁迅通过日俄战争认识了个道理:中国人需要医治的是灵魂而不是身体,于是弃医学文。
标签: 中国 | 浙江 绍兴 | 城区 | 越城区 |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