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1907~1983) ,江苏扬州市人。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
束星北1924年就学于杭州之江大学物理系,同年赴美国堪萨斯大学学习。在学习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1928年,他携带自己撰写的两篇论文,赴德国柏林大学就读,请在该校工作的爱因斯坦给予指导。爱因斯坦对束星北的论文表示赞赏,并为他在柏林大学取得一部分资助,使他得以作为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达一年之久。1929年因德国当局反犹太人的活动日益加剧,爱因斯坦-离开柏林,束星北也随之离德赴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攻读学位。同年,分别获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31年束星北返回祖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交通大学教授。期间,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β衰变问题,取得了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设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这期间,他曾应国民党政府的邀请赴重庆研制雷达,1945年春终于研制成功,为抗击日军侵略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束星北又回到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各个部分是相通的,只有把书本上的东西消化理解后才能灵活运用。因此,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思索、探讨。他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很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吴健雄等,都曾受益于他。
1952年,束星北应聘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并开始研究气象学,先后发表了《气象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多篇学术论文;中国气象学会委托他在青岛筹建气象研究所。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他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调青岛医学院物理学教研室,在精密教学医疗器械维修等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1978年,束星北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驻在青岛),从事动力海洋学的研究工作。他凭借深厚的数学基础,从海洋内波在动力海洋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潜艇安全潜航的威胁构成出发,正式开展以实测为基础的海洋内波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国际研究领域争得了地位。此外,他又举办了28名科研人员参加的“动力海洋学进修班”,为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他所创建的研究组,成为中国从事海洋内波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1979年春,航天工业部为一项科研项目向社会广征方案,束星北的方案被国家采纳并一次实验成功,为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劳。束星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枚洲际导弹轨道的计算者。1979年束星北平反。
1981年,束星北当选为山东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0月在青岛去世。按其遗愿,其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作教学研究用。
标签: 中国 | 江苏 扬州 | 邗江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