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南直隶徽州府黟县(今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张小泉长到三、四岁,刚刚能走路,就蹲在炉边帮0拉风箱;长到八、九岁,身个儿比砧子才高出一点点,就和他爸做对手,学着打小锤。等张小泉长成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接过他爸的大锤了。张小泉自小机灵聪明,肯用心学习,他爸又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尽心把祖传的手艺教给他。所以没几年工夫,张小泉不但学会了祖传的手艺,自己还在熔、铸、锻、打、磨各方面琢磨,想了许多巧方法,打铁的本领更比他爸高出一头。他铸的犁尖,耕起田来又深又快;他打的锄头,锄起地来又轻又巧;从他那儿买的菜刀,剁骨头也不会卷口。
张小泉一落娘胎便跌进泉水里,自幼就和水结上了缘,便起名“张小泉”。后来,张小泉有三个儿子,拉扯大了,大儿子就接过了他的大锤,二儿子和阿哥做对手打小锤,小儿子也帮忙拉风箱。
张小泉这人别样都好,就是生性暴躁。他又爱管闲事,打抱不平,所以得罪了财主富绅,在乡下立不住脚了,爷儿四个只好挑起铁匠担子,流浪到杭州,在大井巷内搭个席棚,开起一爿铁匠铺来。大井巷在城隍山脚,是一处热闹的地方,张小泉在这里开铁匠铺,生意倒很不错。再加上他的手艺好,出品精,爷儿们又肯下死力做生活,日子倒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起来了。
大井巷里有口大井,井水很深,也很清凉,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吃这口井里的水。有一天清早,大家都来挑水,吊起水一看,黑漆漆的,像烂泥浆,臭味直冲鼻子,连隔夜饭都要吐出来。真奇怪,昨天还是清洌清洌的,怎么一夜工夫就变了样呢?后来到处打听,据一个年纪顶大的老公公说:他小时曾听老辈人讲过,这大井直通钱塘江,钱塘江上游有两条乌蛇,隔许多许多年就钻到这口清凉的大井里来交尾下蛋。乌蛇嘴里吐出毒涎,就把井水弄得像烂泥汤一样。
大家听了,忙问:“这乌蛇什么时候才走呀?”
老公公回答说:“那就由它了。”
“有没有办法制伏它呢?”
“要制伏它,那只有下井去跟它拼!”
这口深不见底的水井,就是里面没有毒蛇,也没有人敢下去呀!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急得火烧火燎。 张小泉听说这事,带了儿子也挤进人群里来看个究竟。他皱起眉头,想了一回,拉住一个街坊说:“拜托你到酒店买两坛老酒来!”又拖牢一位邻居说:“麻烦你到药铺买两斤-来!”街坊邻居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就照着他把老酒和-买来了。他又回过头去,朝大儿子吆喝道: “快回家去拿我的大锤!”等他儿子拿了回来,张小泉就把两斤-倒进两坛老酒里,顺手捧起一坛,“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干了。接着,解开钮扣,脱下衣裳,露出紫红色的胸膛,鼓鼓突突的肌肉。又捧起另一坛酒,往自己头顶上一倒,哗啦一声,-酒从他头顶直淋到脚跟。大家看了,还来不及问他做什么,要不要帮忙,他一把夺过儿子手中的大锤,往前小跑几步,扑通一声,就跳进大井里去了。
张小泉喝了、淋了解毒的-酒,跳进井里后,只觉得身子呼呼地往下沉,沉呀沉呀,好一会儿才沉到井底。他睁开眼睛一看,嗨,井底里宽阔得很哩!他朝东找找,没发现什么;朝西寻寻,也没有发现什么。后来走到北面尽头,才看见暗角落里有两条漆黑发亮的乌蛇,有手臂那么粗,颈交颈地盘绕在那里。张小泉眼明手快,不等两条乌蛇分开,就挥起大锤,“咣!咣!咣”一连三锤,锤锤都砸在两条乌蛇相交着的“七寸”上,把两条乌蛇的颈脖子砸得扁扁的,粘到一块了。两条乌蛇就这样甩甩尾巴死啦。张小泉砸死了乌蛇,便一手提着大锤,一手拎着蛇尾,屏住气,慢慢地泅出水面来。
等张小泉的头钻出水面,围在井边守候了一整天的乡邻,赶紧放下绳索,一把一把地将他拉上来。张小泉爬出井口,就把两条乌蛇往地上一摔,咣一声,把人们吓了一大跳。大家起先很害怕,后来看它一动不动,真的死了,才敢走近去,伸手摸摸,冰凉冰凉的,拿棒子敲敲,梆硬梆硬的直响。传说这是两条乌蛇成了精,炼成钢筋铁骨的缘故,张小泉要不是个老铁匠,恐怕还收伏不了呢。
除掉了乌蛇,大井里的水又变得清洌洌了。
张小泉把两条死蛇拖回家里,看看又想想,想想又看看,看了三天,思了三夜,在纸上画出一个图样来。爷儿四个就照着图样,在蛇颈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钉子,把蛇尾巴弯过来做成把手,又将蛇颈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飞快飞快的。这样,就打造出第一把很大的剪刀来。爷儿们高兴极了,便将这把剪刀挂在铁匠铺门前,当做招牌;又仿着打造出许多剪刀出卖。
以前,人们还不知道用剪刀,裁衣用刀子划,断线拿刀子割,很不方便。张小泉造出剪刀以后,裁衣剪线那就轻快方便得多了。因此大家到张小泉铁匠铺来买剪刀,差点挤破了这小铺子,踏平了这店门槛,忙得张小泉爷儿四个,光打剪刀都来不及卖。
荣誉
“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张小泉剪刀的名气后来越传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广,便成了闻名全国的杭州特产。张小泉死了以后,他的三个儿子各立门户,三家铁匠铺都用“张小泉剪刀”的招牌。张小泉还收过不少徒弟,他们知道了,就说:“儿子好用阿爸的招牌,徒弟也好用师傅的牌子!”于是,也都挂起这个招牌来。儿子传儿子,徒弟传徒弟,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店也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清了。还有一些人钻空子,冒充张小泉的子孙或者徒弟,也挂同样的招牌。所以到后来,杭州的刀剪铺挂的都是一色“张小泉剪刀”店的招牌。
张小泉去世后,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至解放前夕,张小泉剪刀店濒于停业,1956年张小泉等32家剪刀店实行公私合营,建成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1958年6月,改名张小泉近记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
标签: 中国 | 安徽 黄山市 | 黟县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