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敏(1797~1890),名补,字来轩。清诏安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一生从业医药,服务桑梓,深得乡人崇敬与信任,人们尊称他“补仙”。
张学敏出生于武功医药世家。父滨南开办“茂德堂”中药铺,以行医鬻药为生。有四子,学敏居四,诸兄弟也从业医药。学敏少时,于私塾读书之暇,就到“茂德堂”学药剂,习中医。稍长,随父兄作临床见习。清道光十二年(1832)他在铜山所教场前自办“庆德堂”中药铺,并挂牌行医。
张学敏在长期行医中,博采众家医说,结合时令和地域的差异,总结出“调脾胃,固中土,有攻有补,扶正祛邪”的医说。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功能正常,方能吸收药效,达到医疗目的。”“治杂症重脾胃,治外感采取‘攘外先安内’,无论寒症、热症,时刻注意护中,着重在一个和’字。”在临床上,他严格掌握八纲,察病情,辨症状,才下药制方。为方便病者,他在药铺里设急诊室,长年食宿在店中,以便急诊和夜间出诊。对经济困难的病者,他登门诊治,不收诊费,甚至免费供药或倒贴柴炭药引小费。对疑难急症,他从不施江湖骗术。一次,他给一个病者施药数剂仍未见效,立即举荐一个双眼失明但医术颇高,名叫“刮耳仙”的医生主治,数剂病愈。过后,他对其处方做了认真分析,认识到病理诊断虽然大致相同,但“汤头加减”、“用药剂量”,自己则稍逊一筹,便虚心请教,取长补短。
张学敏治药,精选道地、优质、新鲜的药材,严格按药典煎炙炮制,以提高药效,增强疗效,博得用者信任。
张学敏有七子,多从业于医药,医踪遍及闽南、潮汕,并远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张学敏从事医药数十年,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病逝。出殡之日,城乡民众为他致哀送葬,备酒馔路祭者甚多。
标签: 中国 | 福建 漳州市 | 东山县 |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