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女,字介眉,县城东街(今万贤街)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出生。高祖光绎、曾祖大琛均进士出身,父学诚,清末举人。
民国9年(1920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参加学联和反军阀斗争。民国14年6月,加入共青团,任师范学校团支部书记。10月,任共青团福州地委妇委书记。适父逝,回乡奔丧,接任县女子高等小学校长职。民国17年,进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深造。民国2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尔后在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任教。民国23年,考入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半工半读,兼课于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民国25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在江西临川与雷洁琼一起组织抗日后援会。民国30年,在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主讲中国古典文学。民国34年,参加中央博物院筹备工作,与著名学者曾昭燏一起整理善斋青铜器,后任博物院馆员,完成《李德裕年谱》等历史、书法方面的论证,并创作《伐绿萼梅赋》等文学作品。民国35年回南京,任南京图书馆金石部主任。民国38年重返教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新中国成立。
1951年起,在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主动承担学校几万册图书整理工作。1957年,为支援边疆建设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先后任中文系、历史系教授,讲授考古学、古文字学、先秦文学和书法艺术。她治学严谨,主张“陈言务去”,提倡“研究要新颖”,反对“雷同”。她配合教学,组建文物室,挖掘、收购、采集文物,共收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一枚精致的“石刀梗”,属全国仅有的稀世之宝。
她对考古工作尤有建树。1960年,哈尔滨市郊黄山出土猛犸象骨骼残断,她据此推断黑龙江省有古人类存在,并撰《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呼盟的旧石器晚期骨制工具》一文。后考古队陆续发掘出大量的骨化石和骨制工具,证实她的论断,她的观点得到学术界承认。1979年2月,她在黑龙江省考古学会议上,以自己对拓跋鲜卑人的起源及发祥地的考古研究所得,否定“石室”在原苏联界内尼布楚城西之说,提出应在嫩江流域一带。经呼伦贝尔盟文管站米文平多次实地考察,同年8月,终于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发现“嘎仙洞”,从石壁上发现1500多年的“石室”祝文,证实“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人发祥地的“旧墟石室”,为新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引起国内外极大反响。1980年春节,游寿回乡探亲,3次深入赤岸村考察,发现唐代大石槽,南宋绍兴间井栏碑刻,宋代碉堡残垣和宋瓷影青碎片等珍贵文物,为研究霞浦古文化提供依据。
游寿酷爱书法艺术,在福州女师念书时,受严师邓仪中教诲,勤学苦练,进南京中央大学后,从国学大师胡小石攻先秦文学和书法,从事金文、甲骨文研究,对大量的金文拓片和汉碑临摹不辍,专心领会,发表《书苑缕锦》等有价值的书论文章,提倡书作要“讲究艺术修养”,增加内在力。她擅长篆书、隶书,既承师法,又博取众家之长,形成柔刚合一的独特风格,名家赞其书法“存秦风汉骨之神,露古雅苍健朴拙”。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赞她是“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与南萧娴比肩。晚年,注重书法理论研究,对“南帖北碑”有独到见解,说碑帖互为影响,曾撰《从大兴安岭北魏摩崖祝文看北朝书法》一文,阐述碑帖及摩崖石刻的区别。在任黑龙江省书法协会副主席时,书法活动频繁,常为国内外友人挥毫题字,作品远传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多次在国内及日本、新加坡参加书法交流展。1985年,日本出版的《书道年谱》,对她的书法给予很高评价。
游寿热爱家乡,十分关心家乡建设,曾应聘担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空海研究会名誉会长。先后赠送《桑梓恭敬录》、《炳烛斋诗手稿》、《文史资料选辑》和一些个人著作,为编修新《霞浦县志》提供参考。还为石涧风景区、千年古刹建善寺和关帝庙农贸市场等题写匾额、门联、楹联。
她著述甚多,发表的有《金文之策命与赍赐仪物》、《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晋黄淳墓表跋》、《梁天监五年造像跋尾》、《从考古文物中看度量与工具》、《楚辞琐谈》、《历代书法选》、《古文字形体学》等30多篇(本)论著,被誉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家。
游寿从教近70年,桃李满天下,当代哲学家杨超、文学家徐家婷等皆出其门。1986年,值她80寿辰和执教60周年之际,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书法协会为她举行庆祝活动。同年春节,黑龙江省委书记、省长专程登门拜贺。
1994年2月16日,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9岁。
标签: 中国 | 福建 宁德市 | 霞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