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名人

龚子襄 [公元1900年-1960年]

时间:2020-08-24 浏览量:230

龚子襄(1900~1960),原名龚赞成,名以字行,邵武城关人。幼时上私塾,酷爱诗词、书法绘画,在业师指点下,临帖、绘画渐有长进。14岁入邵郡中学堂(后改名福建省第六中学)。民国6年(1917)毕业后,受聘邵武县第一高初两等小学,担任美术教师,深受师生欢迎。课余,他与地方宦绅、文人,经常相聚于沧浪阁,缅怀乡贤严羽诗风,唱诗酬和,写下不少托古咏怀的诗篇。当时,邵武名流朱心耕(清拔贡出身),爱龚之才,将孙女许配给他为妻。婚后,夫妻感情不和,又慑于岳祖父的权势,不敢贸然离婚,就弃家出走,流落福州。旋被同乡窗友吴资深(当时吴任闽南某部参谋,现侨居菲律宾)罗致在其下属团部任文书。该职工作闲置,龚便利用废旧书报,临摹板桥书帖,经数年苦练,书法有了深厚基础。
民国15年初,吴资深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一师,吴擢升为师参谋长,龚任秘书。民国17年,龚经该师副师长吕谓生介绍,出任山东单县县长,任职1年,因不满官场勾心斗角,愤然辞职返籍。民国19年,他途经上海,得同乡萧文村之助,到上海美专旁听,亲聆名师授课,习画不辍,使其国画、油画和水彩画大有长进。以后,他曾任漳州-书记。不久,十九路军入闽,驻军漳州,龚由同乡邬汉屏和吴资深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组织,为农工民主党前期党员之一;民国22年,随邬汉屏返邵,参加第六区保卫指挥部工作,担任该部书记官。“闽变”开始,邬回福州军委会,龚亦随从参加工作。“闽变”失败后,他流落在福州。
民国23年,龚赋闲在福州。由于经济拮据,设摊于福州南街口,以卖字、鬻画和刻印为生,生活潦倒。9年后,才返回故里。先在邵武铁罗乡小住,不久又迁居城关自强路(今五一九路),仍以卖字画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龚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被聘为邵武县第二届政协委员,生活亦得到妥善安排。从此,更加奋发努力,潜心研究书法、美术、金石艺术。曾为邵武革命烈士陵园、新建邵武影剧院、邵武第一中学等题写对联、院名和校徽,字迹遍布全县。他仿板桥体书法,融隶、楷、行三体,颇得板桥神韵,潇洒自如,笔法苍劲有力,结构得体,自成一格。同时,他推崇郑板桥诗画,突破清初仿古拟古的形式主义,把回避现实脱离生活的传统文人画引向反映现实生活,在他笔下的家乡山山水水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1956年,他创作的《熙春朝阳》水彩画。画面上旭日喷薄而出,与云山交辉,气势磅礴,把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邵武,描绘得十分壮观。该画参加上海举办的六省画展时,荣获一等奖。他创作的国画《丹台梅月》、《梅、兰、菊、竹》四君子条幅、《富屯溪畔》等水墨画,参加全省画展时,深得美术界一致好评。子襄于1960年谢世,享年61岁。

标签: 中国 |  福建 邵武 |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