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名人

王天德 [公元1926年-1988年]

时间:2020-08-24 泉州市浏览量:280

王天德(1926~1988年),曾用名王明德,民国15年(1926年)出生于泉州市贫民家庭。民国24年入小学读书,民国28年失学。因日寇侵略,逃难到永安。其父在永安农场做工,因无法维持家庭生活,民国30年到南平开荒种地,民国33年又回到永安农场种田。17岁的王天德在农场加工厂做学徒。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农场遣散人员,王天德一家到龙溪龙塘乡租田耕种,因天旱无收,民国35年又逃荒到永安,向茅坪农场租地耕种,直到永安解放。
1950年10月,王天德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县委土改队,先后在建南乡和上坪区进行土地改革。在上坪区土改时,他被派到深山老林、土匪很多的丰田洋三百寮村,他深入群众,工作出色。冬天下雪天冷,王天德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送给该村一个受苦的孤寡老妪穿上,这老妪感动得流泪说:“共产党的干部比儿女还亲。”1952年6月土改结束时,县委给他记了三等功。
土改结束后,王天德留在上坪区公所当文书。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委秘书。同年11月提任副区长。有一次下雪,区里召开干部大会,王天德胃病发作,仍坚持在会上作报告,汗水直流,硬忍着剧烈的胃痛做完报告。1954年提任区长。同年冬上坪发生山火,王天德率领群众上山灭火,奋不顾身而疲劳吐血,受到中共永安地委的通令嘉奖。1955年初任中共上坪区委书记。同年8月改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永安县委书记。同年12月升任永安县副县长,分管农、林、水方面的工作。1958年他兼任上曹水库工程总指挥,和民工一起住在草棚里,一起挖土、挑泥、打夯。还深入到坑边、大湖等乡村,发动民工上场。经过他和干部、民工的艰苦劳动,这个蓄水58.9万立方米,为当时全县最大的水库终于建成了,使坑边、大湖两乡的1150亩易旱田解除了干旱威胁。
1958年秋,王天德调任县委-书记兼小陶公社党委-。10月连城姑田发生火烧山,王天德率领干部上山灭火,战斗了三天三夜,又疲劳过度而吐血。
1959年,王天德和水利干部在小陶公社发动群众,兴建简易水力动力站。当时物资紧缺,用毛竹管代替压力管,用硬木制造水轮机,每个动力站不超过5包水泥。不到3个月,小陶普遍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水力动力化。国家水电部召集13个省的代表,在小陶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经验。
1960年6月5日,小陶洪水成灾,王天德带领公社干部抢救灾民和受灾物资。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目睹小陶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不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非常艰难,就于1961年允许一部分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显著增产。他在县开会时说:“集体种的稻丛只有一束筷子粗,包产到户的稻丛有热水瓶那样粗。”1962年春,副省长许亚特到小陶公社总结经验,认为包产到户有十大优越性,是公社、集体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好形式。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会全后,上级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单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王天德也离开小陶公社仍回县里任副县长。1963年在永安县上千人参加的扩干会上,王天德为包产到户问题作了检查报告。
王天德回县当副县长后,继续负责农、林、水的建设事业,尽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大抓造林、种茶、种果。从坑边到五里亭(今燕江水泥厂)公路两旁山里的森林,从大溪到下渡的茶山,还有永浆果园、虎山牧场……,都是他带领干部群众建成的。他尤其重视水利建设,念念不忘要解决永安的几个旱片。1962年,他多次到炉丘水坝工地,既当指挥员又参加劳动,使该水坝于1965年春建成发挥效益。
1964年4月,王天德升任永安县县长,虽然公务繁重,仍经常深入农村。他跑遍全县100多个大队,经常和农民促膝谈心,下田劳动,被农民称为“赤脚县长”。由于他样样农活都熟练,农民又称他为“文武县长”。他为解决吉峰、埔岭、茅坪、麻夷口片的易旱问题,和杨作堂副县长一道率领水利干部寻找水源,选择地址,召集公社干部、社员讨论兴建水利方案,最后确定在洛溪等地建造2个水坝和两条20多公里的渠道。在施工中他亲自解决资金、材料、运输等一系列问题,保证工程按时完成,使1050亩易旱田变为旱涝保收田。
“文革”中,王天德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经常被揪斗批判,尤其因他在小陶搞过“包产到户”,更成了他的“复辟资本主义”罪状而受到严厉批判。县城的“造反派”要“打倒王天德”,乡下的农民却以“勒令”他去农村劳动为名,把他保护起来。坑边公社农民请他去和水泥厂协商解决移民的遗留问题。小陶“造反派”有一次举行“批判王天德大会”,由于多数农民拒不参加,批判“大会”成了“座谈会”,农民和他讨论起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批判会”不批而散。农民还争着招呼王天德到他们家吃饭、住宿。
1969年,王天德任三明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处副处长、农林水办公室主任等职。他仍经常到各县下乡,具体解决农、林、水利建设中的问题。他的女儿在林畲的农业建设兵团劳动,他多次路过林畲都未去看望女儿。
1975年,王天德调任中共大田县委书记。仍一如既往地亲自抓农林水利建设,大力推广高产水稻品种,获得大面积增产。他针对大田县山多林少的情况,提出公社办综合林场、大队办林业专业队的措施,使全县林木茶果迅速发展起来。城关有一片山,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群众称为“鸭咀山”,王天德指定专人组织专业队管理,“鸭咀山”成了“万宝山”。装机容量为16500千瓦的坑口七级电站,也是他亲自带领水电技术人员,进行勘察,提出设计方案。大田县过去曾试种过西瓜,未能成功,后来数十年无人再种。王天德从宁化请来技术员,要求供销社扶持农民种西瓜,终于获得成功。
在刮强迫命令风中,王天德也曾强迫社员密植插秧,对不愿密植插秧的社员进行过处罚,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登门向社员赔礼道歉。
王天德参加革命后,一向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的大女儿下乡插队,是该大队的下乡知识青年最后离开农村的。他妻子多年务农,后在三明招待所当集体工。他的二女儿下放农村回来,在三明饭店当服务员。家里人也曾要求帮助换一个好工作,他不同意。他唯一的男孩,至今仍在大田开车,没有调回永安或三明。但他却为群众解决困难,办了数不尽的实事。1977年旧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大田县建设公社建中大队一个农民妻子在县医院病故,此时,家家户户都在团圆过年,这个农民走遍大田城关而找不到运遗体的汽车,终于向县委书记王天德求助,王天德立即替这位素不相识的农民找车,县委驾驶员过节不在,再去找-驾驶员也不在,又到运输公司请一个驾驶员来开-的车,把农民妻子遗体运回家中。消息传开后,农民纷纷赞扬“王天德真是个好书记,和我们社员亲如一家。”永安一些农民遇到困难或者生病也常请他帮助解决。有的农民到三明看病,他就腾出床铺,让农民住在他家。
1978年5月,王天德因积劳成疾,无法在大田坚持繁重的工作,又调回三明,任农业办公室主任,后因身体支持不了,又于1984年改任三明市人大常委。1988年退休,同年6月25日,因肺气肿病逝世,享年62岁。他逝世的恶耗传到永安时,追悼会已经开过。小陶、洪田、上坪有几位老农仍陆续自购车票,到三明去悼念他,在王天德的遗像前失声痛哭,向王天德家属诉说自己得到王天德关照的往事,哭诉失去一个好县长的悲痛心情。

标签: 中国 |  福建 泉州市 | 丰泽区 | 

展开全文
<上一条   |      |   下一条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