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阿吴(1883-1960),原名吴华,乳名阿滑。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于台湾府台北。父吴坐,曾任台湾省农业总监。家教甚严。阿吴为吴坐长女,少时聪明,从塾师读书识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吴坐举家逃国难返回祖籍醴泉栖梧(今东庄)暂居。次年,因生活无奈,阿吴被嫁与崇福里后张(今忠门镇后张自然村)村郑团为妻,改名郑阿吴。阿吴得益于家传医术,充任乡里接生婆,尤长医治小儿惊风、男女目蛇、妇女疾病等,深受村邻妇孺的尊敬。民国元年(1912年),郑团参加黄濂农民起义,随农民- 战莆田、仙游。黄濂起义失败后,郑团返家务农。民国十五年(1926年),郑团积劳成疾,因病去世,阿吴独立支撑起全家生计。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共党员吴承斌陈兆芳等在忠门地区发动贫苦农民开展抗捐反霸斗争,组织农民进步协会。阿吴开始接受革命道理,成为忠门地区首批中共党员。年底,中共后张村支部成立,阿吴被选为支部宣传委员。阿吴家成为忠门地区中共组织的主要会议场所及中共组织领导人的住宿处。阿吴依照中共组织的指示,于后张、西园、下塘、栖梧、月洋坡诸村发动青年妇女参加革命斗争。吴承斌牺牲后,她接任中共后张支部书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后,忠门地区革命烈火重新点燃,基层中共组织相继恢复。阿吴家仍是中共莆田县沿海地区重要地下联络站和中共组织的主要活动据点之一。抗日战争中,阿吴积极发动妇女群众,支持中共领导的抗日活动,组织村抗日分会、区妇女会,任村抗日分会主任、区妇女会主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闽中游击队负责人陈建新、翁鸿堂等人奉调离开吴华家,她又动员革命青年陈金德、唐华、黄金魅等随同一道北上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起,阿吴家成为中共莆田县委据点之一。其间,她负责中共莆田县沿海地区的联络工作及中共重要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又送她的两个儿子参加游击队,参加中共闽中海上抗日游击队。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吴事变”后,阿吴仍坚信党组织,坚信革命,立场坚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阿吴秘密联络中共党员在家召开会议,巩固地下革命成果,保存了忠门地区的中共地下党的骨干力量。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中共闽中游击队一部摧毁国民党忠门区党部,攻陷忠门镇署。是年,重建中共忠门区支部。他配合忠门地区中共村支部,发动贫苦农民借粮、筹 、支前供应等工作,迎接忠门地区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吴主动协助第十一区公所的筹建和农民协会的成立。在土地改革、镇压- 、剿匪反霸斗争中,发动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她带头捐款,认购爱国公债,支持抗美援朝。她还带头参加农村供销合作社,被选为党代表,出席莆田县首次革命老区代表会议。1960年,因病去世。
1963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上接见莆田县革命老区赴京代表时,得悉她去世的消息时,深表悲痛说“这位老太太真是了不起啊!”
标签: 中国 | 福建 莆田市 | 秀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