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名人 » 正文

孙璚 [公元1666年-1750年]

371次  2020-08-23  分类 : 云南 曲靖 清朝 评论(0)
孙璚(1666~1750),又名瓊(琼),字蕴石,号耕坞、鹿玉,晚年自号鹤髯老人,世人皆称孙髯翁。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孙璚祖籍安徽休宁(古称新安),孙氏为江左之旺族。始祖万登公以征徽封公,传至武成公,明万历进士,任贵州平越(今贵州福泉)府知府,加授中议大夫。明末流寓曲靖。
孙璚生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少年学识,鹤立鸡群。行文以六经为法,言语能引经据典。上承祖训,寒舍苦读,虽厄国破家亡之痛,却不失诗书传家之德。16岁,父亲鸣宇公在满清王朝的-破孩下含恨去世。
国破、家亡、父早逝,千里流离,举目无亲,迫使少年孙璚思想渐趋成熟,攻读越加刻苦,仇视清王朝的意识更为强烈,坚定了终生不入满清之仕的决心。18岁,被选为郡博士。从此躬耕坞上,开始了长达60多年的隐士生涯。
孙璚鄙夷科举仕途,将人生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的创作中。由于志在淡泊,不受名利所困扰,研习更为专注,技艺日益精湛,还不到30岁,便成为誉满滇中的“石城隐士”。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孙璚取道泸州到成都,在蜀地漫游三年,领略了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饱览了川黔各地的异域奇景,为日后写《红叶楼蜀游记》、《松韶关记》积累了丰富的旅行游记素材,其中《红叶楼蜀游记》作为国家级善本收存于云南省图书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成都取道贵阳回滇。
孙璚日常自奉俭约,而对孤独无依、贫困无助者,却能解囊相助。不戚戚于贫困,不汲汲于富贵。常叹息:“苍天何忍至此,置焭焭以不问也!”孙璚“大隐于市”,并非闭门谢客。随着名声的传扬,文坛友人很是不少。《耕坞先生传》说:“孙璚一生潇洒绝尘,不与俗伍。”“守土当事每每有求而来”、“门前布满车”、“几于踏穿门限。”与“八大山人”朱耷结为“生死之交”。到了晚年,孙璚的隐逸之名、书画篆刻之誉已遍及滇中,与钱沣等名人齐名称“滇中七子”。
乾隆六年(1741年),四川乐山人江宏道来南宁任太守。到任后慕名访孙璚,十分敬重他超脱清逸的人品。江太守任上的政暇之余,为孙璚写了《耕坞先生传》、《红叶楼记》、《耕坞诗》、《澹一斋咏》等传记及诗作多篇,后在咸丰《南宁县志》艺文中收录7篇。在诗中赞誉到“渊明去已久,此世少高人,孰以守淡一,筑室远器尘。”乾隆七年(1742年),孙璚把自己的诗作,七绝六首书赠太守江宏道(此手迹现存宣威市文化馆)。
乾隆九年(1744年),孙璚已79岁,还坚持坞上耕作。此时太守笔下的孙璚是貌皎如童,美髯古风,虽古稀之年,步履如风,活生生一位仙风道骨的美髯公。
孙璚一生的著作及书画、篆刻创作非常丰富,可惜存世甚少。著有《鹤髯老人草册》、《字学》、《心印妙经》,但至今无从查找。仅有《澹一斋章谱》载于《云南丛书》,由赵藩(大理人)编印出版。《松韶关记》、《红叶楼鸣玉集》、《梅花百咏》作为善本收藏于云南省图书馆。昆明翰荣轩文化艺术博物馆存有孙璚草书立轴,苍劲中有古朴浑厚之气。曲靖市馆藏其书法绘画数十件,-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的就有7件。其中指头画,功力之深,画意之浓,堪称云南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品。宣威市文化馆有孙璚书赠南宁太守江宏道的七绝六首;沾益县文化馆有孙璚《朱伯庐论家格言》。富源胜境关清风亭内的鬻琴碑,“鬻琴碑”三字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既能表彰廉吏孙士寅,又可领略孙髯翁绝妙的书法艺术。此外,孙璚的30字楹联,刻于界坊迎东的立柱上。孙璚后人存有《孙璚草书册页》,民国国会参议员孙光庭为之题跋。
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云名人资料网 欢迎分享!+收藏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cloudtibet.com/info/5161

相关推荐: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条)
  • 相关文章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登录后可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云名人资料网   
云名人资料网分享世界名人资料,全国著名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著名历史事件,珍贵历史图片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