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清(1888~1969),别号志澄,广东番禺县(今属广州市)人。
许少年时期,在教会学校读书,曾和宋教仁、黄兴等革命者相识交往,从而接受了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思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许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在日本留学15年,许对自然科学、哲学和教育学都做了广泛的研究,并掌握了日、英、德语。民国6年(1917年),许最早向我国学术界介绍爱因斯坦的学说“相对论”。
民国11年(1922年),许从日本学成回国,应孙中山邀请回到广州,任广州市教育局长。民国14午,许向国民政府提出《教育方针草案》,认为中国只有摆脱旧的制度,才有发展的可能;教育方针与革命政策应相一致;主张实施产业教育,半工半读,让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实用常识和科学知识兼备的生产者。民国15年,国民政府决定将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许为筹备委员之一。
民国20年(1931年)6月,许第一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就任后,进行一些改革。其中,主要是在文学院增设社会学系,改理学院为理工学院,增设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两系。是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对广州学生举行抗日爱国-和-持同情态度,于12月下旬,被国民党当局以“控制不力”为由,免去校长职务,调任省政府委员。
民国23年(1934年),广东省主席陈济棠计划在大、中小学推行尊孔读经,重刊《孝经》,并编写一些经书教材,规定每周不少于6课时,作文命题一半要有经书内容。此举受到许等人的反对与 ,许写了《孝经新诂教本审查意见书》,批判其 落后的思想内容。因此,被免职。后离穗到浙江闲居。
民国28年(1939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迁到云南澄江。次年4月,许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代理校长。7月,在许主持下,将中大迁回广东乐昌县。当时校舍分散,设备简陋,经费不足。许和师生一起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使学校正常上课。许在学校公开讲授唯物主义哲学,介绍苏联教育,并聘请洪深、李达、王亚南、林砺儒、雷沛鸿和穆木天夫妇等一批进步学者任教。这些做法引起校内的 势力所不满,被密告“引用异党,危害中大”,于民国30年被免去代校长的职务。后来,许以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做了不少掩护中共地下党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民主宣传等工作。以许的名义主持而实际上是由中共地下党员主编的《新建设》、《新教育时代》、《阵中文汇》、《学园》等期刊,被进步人士称之为“浓黑中几盏微弱的灯火”。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随中山大学于民国34年(1945年)10月从粤北迁回到了广州石牌校址。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许还兼任国民政府-委员。
建国后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许为中山大学校长。上任后,许建议将中大校庆日改为孙中山诞辰11月12日。从1951年至其去世前近20年间,许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50年代初,教育界全面学习苏联,许响应这一号召,但认为学习苏联应结合中国实际,主动调整教学计划,精简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许毕生著作甚丰,其中主要有《我的唯物史观》(1920年)、《欧美大学之今昔与中国大学之将来》(1920年)、《产业革命与教育》(1921年)、《新教育思潮批判》(1925年)、《教育方针讨论》(1928年)、《农村学校改造的五个要则》(1930年)、《学术中国化与唯物辩证法》(1939年)、《民族自由与文化建设》(1940午)、《杜威社会改造思想批判》(1942年)、《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1957年)等。
许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副省长。
1952年,许参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进广州市主委、民盟广东省主委,兼两个民主党派中央常委。
1969年3月14日,许病逝于广州,终年81岁。许去世后,他的同事和学生搜集其平生著述,编成近30万字的《许崇清教育论文集》,于1981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