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乐民(1935.12.6.- )
广东省电白县人。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12月6日出生在广东省电白县大衙乡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58年转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59年毕业。1962年考取该系研究生,师从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家徐光宪教授,攻读核燃料化学。1965年毕业,留系任教。1969-1976年随系前往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工作。1977年1月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现在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1984年3-9月作为高级研究助手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Chapel Hill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化学系著名理论化学家Robert G. Parr教授的研究组从事科学研究。1984年10月至1985年6月,作为客座科学家在美国能源部能源和矿物资源研究所(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又称Ames Laboratory,USDOE)著名学者Klaus Ruedenberg教授的研究组工作。1985年秋晋升为教授,1986年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2年以后改称院士)。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理学部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B辑:化学)执行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和《分子科学学报》副主编,《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中国稀土学报》等刊物编委。曾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第23届理事会理事,第24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无机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无机化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化学研究与应用》等刊物副主编。
黎乐民教授早年研究络合物化学和萃取化学,开展溶液中络合物的化学平衡、平衡常数测定方法、平衡常数与络合物组成及结构的关系等方面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曾与徐光宪院士合作提出弱络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用正规溶液理论阐明萃取过程中惰性稀释剂的溶剂效应,把两相滴定法推广到生成复杂萃取络合物的情况,用以研究过一系列萃取与协同萃取体系。
1977年后黎乐民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化学和理论无机化学研究。与他人合作,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精度高、渐进行为正确的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以及定义和计算分子中原子与原子轨道的方法;找到芬太尼类化合物电子结构与其-镇痛作用之间较好的关联指数;提出从光谱数据确定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系统研究镧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成键特征以及相对论效应所起的作用,阐明了这类化合物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及其微观机制。开展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了四分量、两分量和标量相对论以及非相对论的高精度密度泛函计算方法和程序;提出一种将密度泛函理论与晶体场理论结合起来处理镧系4f电子多重态结构的方法;提出新的大体系分区计算和局部高精度计算或局部相对论计算的方法以及接合的相对论-非相对论密度泛函计算方法。多次出席在美国、欧洲、日本、以色列、韩国和中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黎乐民教授与他人合作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应用量子化学—成键规律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应用量子化学”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萃取机理与稀土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芬太尼类-镇痛剂的量子化学研究”获得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双层点电荷配位场(DSPF)模型和不均匀 Feynman 力效应”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2年),“用于乙烯聚合的钛(III)催化作用机理”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海尔曼-费曼定理在化学中的应用”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9年)。
黎乐民教授与他人合著的著作有《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册 1980,1981,1982,1999;中册 1985,1999;下册 1989),《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题解》(1987)和《分子对称性群》(1996)等,其中研究生教材《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中下)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合作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200篇。
(本文已经黎乐民先生修改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