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名人 » 正文

严志弦 [公元1905年-1968年,无机化学家]

291次  2020-08-24  分类 : 江苏 常州  评论(0)
严志弦,字济宽,江苏省武进县人,1905年11月11日出生于一小商人家庭。少年丧父,家道中落,失去进学堂求学的机会,在家塾攻读古文。他天资聪明,在塾师指导下,古文大有长进,备受老师赞赏。1918年考取常州第五中学,因学习成绩优异,连跳二级。1922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他学习刻苦,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前已被推荐在苏州桃坞中学执教化学。1926年,严志弦于东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他先在桃坞中学任数理化主任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30年始,受聘于东吴大学,担任助教、讲师,从此他更是专心一意从事教学和研究,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
严志弦有良好的外语基础,深知在科学技术上有许多东西可以向外国学习。但他不认为唯有出国留学才能成才,坚信只要勤奋,在自己的国土上照样会有所作为。鉴于当时国内化学教材较缺乏,当他发现德明所著《普通化学》是一本好书后,便立刻着手翻译。他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短短四个月内译出全书。德明得知,来信赞扬。该书由德明作序,于1935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普通化学》一书以内容通俗,译文易懂,成为当时一般大学所采用的教本。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他暂避武汉。1938年东吴大学在上海复课,他立刻经香港返沪,在东吴、复旦两校任教授,并兼任江苏蚕丝专科学校教授。在此期间又集中精力翻译出版了查平所著《无机化学原理(大学二年化学)》一书,作为教材。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吴大学、蚕经专科学校南迁。严志弦除继续在复旦任教外,先后担任天丰药厂化验站主任、天元药厂厂长兼主任技师,并完成了《乳糖酸钙电解合成》的研究。
抗日战争胜利后,严志弦受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教授,同时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兼课。他以自己的治学经验,教诲学生应注重自学,并致力于提高教学内容的理论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志弦应聘出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他认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充实验设备、发扬全系学习和研究的学风是建系的三个重要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他广邀赵廷炳、赵汉威、徐墨耕、李世瑨、陶延桥、顾毓珍等著名学者到校教基础课程,并采取从事翻译、开展科研、上课试讲、提携后进等方法培养年青一代。他考虑问题仔细周密、待人谦和、善于发挥各人专长,在师生中享有很高威信。在他的带领下,全系团结融洽,使原来设备、师资较差的化学系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和提高,为该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国化学工业会理事及编审委员,《化学世界》、《化学通报》两杂志编委的职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严志弦兼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和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主持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络合物化学的研究工作,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旺盛的工作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他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国第一部综合大学无机化学统编教材《无机化学教程》的编写工作,在复旦大学化学系首建络合物化学研究基地,编著了中国第一部有关络合物化学的专著《络合物化学》。
1964年应邀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作学术交流。严志弦是中国化学会会员,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教学科学部主任和教务长等职务。
严志弦以其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后代。一生为培养青年,发展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他勤奋自学的精神尤其值得后辈学习。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把化学中的某些部分叫做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是必要的。但是分工、分专业、不等于分家,不能互相排斥,更不能因此束缚自己,把见闻孤立起来。”这是长期从事化学教育的严志弦的深刻体会。在教学上,他十分重视各门基础课程的互相联系,强调化学基本原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重要作用。他的专长是无机化学,但在主讲这门课程时,总是希望学生把无机化学和其他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他认为要学好无机化学必须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纲,还要善于用热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原理把无机化学的材料贯串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零碎的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
人们都说严志弦是个没有啃过“洋”面包,自学成才的“土”专家。为了在自己的国土上有所作为,在青年时代,他就刻苦自学。他热爱教学工作,对各类教材都钻研得很深,从不放过一个疑难问题。对于重要的概念和独到的见解,他总是按图索骥,寻找原始资料,追根究底,以求彻底知其所以然。他说做学问不仅要有方法,还要有一股“憨劲”。正是靠着这股刻苦自学的“憨劲”,严志弦开阔了自己的知识面,得以在化学教育的领域里自由驰骋,而又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早期出版的《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原理》两本书是当时享有名望的化学译著,以其译文流畅、容易看懂见长,就已经反映出他在学术上的功底。
在东吴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时期,他讲授过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原理、高等无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有机化学、有机分析、胶体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很有造诣,人们普遍反映严志弦讲授的物理化学概念最清楚。他对化学原理之熟悉、令人叹服。
在教学过程中,严志弦发现学生初学定性分析,往往只知道照实验顺序,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似乎只须用手就能应付一切,对于其中的道理不甚了了。面对这一现实,他觉得应当教导学生善于在观察现象的同时思考实验中发生的问题。为了提高定性分析课程的理论水平,他就根据自已对化学原理的深刻理解,结合定性分析中的实际问题,于1950年编写出版了一本很有特色的《定性分析原理》,提倡“手脑并用”。他在序言中写道:“吾人如对于定性分析所涉及之原理彻底了解,则实验工作中即或发生困难,亦不难探索其解决之道,故欲实行‘手脑并用’,则基本原理之了解与分析技术之熟练,同样重要,二者不容偏废。”书中他例举了盐酸用量对I、Ⅱ组阳离子分离之成败、络合物稳定性对离子鉴定的影响等许多实际问题,从道理上一分析。人总有求智之欲,读了该书,学生深有感触,知道通过实验可以思索很多道理,进而对学习定性分析的兴趣倍增。
新中国成立,中国全盘实行苏联教学计划,元素化学难教,成了无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反映实验“配药方”,考试“背药方”,枯燥无味。严志弦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觉得学生的反映有一定道理。元素化学和无机定性分析本来就不该分家,否则就会学用脱节。定性分析是要根据元素的本性对它们进行分离、分析,这仅仅是一个操作和技术问题。为了达到学以致用,在50年代末期中国第一次教学改革中,严志弦率先提出进行无机化学和定性分析两门课程合并的教学改革试验,到1961年他亲自主持制定新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大纲,并编写了《无机化学(包括定性分析)》一书,做为教材。两门课程合并,不只是减少了课堂讲授的学时,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讲授时重点放在分析无机化合物性质间的联系和特征,在实验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无机制备中所得化合物的纯度做出鉴定,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按离子分离和鉴定的需要,自己去做无机化合物的性质试验,得出结论。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为了达到元素分离、分析的目的,渴望了解它们的性质,学习元素化学兴趣增加,改变了枯燥无味的局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严志弦刻苦求索,每一本教材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在治学上的勤奋刻苦,令人难忘。有一年盛夏、小小的亭子间闷热不堪,他就搬了一块搁板坐在楼梯的踏板上汗流浃背地写作。
1957年,他十分高兴地接受了编写中国第一套无机化学统编教材的任务,为了保证教材的水平和质量,就废寝忘食地研究当时进口的各类教科书,究其特长,取其精华,编写自已的体系,甚至坐在马桶上还在看资料,他风趣地说:“这是一种休息。后来出版的《无机化学教程》中,有关化学原理的全部章节,均出于他的手笔。有一次,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回家探亲,见父亲正在伏案写作,就进书房轻声称呼“爸爸”,面对多年未见的爱女,他只是“嗯”了一声,连头也顾不得抬,继续思考和工作。严志弦对待教育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对学生,他既严厉又慈爱,经常以他们自己的切身体验进行开导,凡受过他教导的学生,无不感叹说:“严师不愧为一代师表!”
“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人离不开实验,否则就没有第一手材料,也不能检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正确还是谬误,更谈不上在科学领域内能提出什么新的见解。”这是严志弦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他接触络合物化学始于40年代,深感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限于条件,无法亲自试验。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一直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资料。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后,国家为高校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严志弦立即筹划建立络合物化学实验室。一方面通过教学环节,逐步增设有关络合物化学的实验内容,在议器设备方面为开展科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根据当时军事医学的需要,选择当时国际上络合物化学的一个重点领域:氨羧酸螯合物为题,着手研究。在国内首先合成了氮三乙酸、-四乙酸和二乙基三胺五乙酸等具有代表性的螯合剂,进而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在结构上有特征的新型氨羧酸螯合剂,并采用pH电位法、极谱法、分光光度法、离子交换法等多种手段研究了氨羧酸金属螯合物和其他过渡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于1956年首先发表有关论文两篇,随后又陆续发表研究论文11篇。在对络合物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的同时,他对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络合物反应动力学,有机金属化合物和固体络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结构方面的探索工作。在开展各项研究工作以前,他总要对国内外的动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做到心中有数。他认为看了国外的文献,就某些问题写下自己的体会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础训练。在有关络合物热力学性质研究中的pH电位法、离子交换法、函数处理、混配络合物和多核络合物的研究方法以及钨、钼和稀土元素的金属有机化学等方面,他都做过综合评述。
没有现成设备,为使研究顺利进行,他就鼓励青年教师和研究人员自行设计。要研究对-四乙酸螯合作用很强的络合体系,他看到国外开始采用汞电极电位法,就马上设计图纸,加工电极。为了开展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工作,没有无水、无氧系统,就自己设计、加工,装配了中国第一套可以在无水、无氧条件下操作的Scjlenckk系统。到60年代初期,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和络合物研究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
为了促进络合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开展,他深感有写一本反映当时国际上研究水准的络合物化学专著的必要。从1959年初,他着手收集资料,并为自己规定了一周至少写1万字的目标,经过半年努力,完成全书。中国第一部《络合物化学》专著在1960年5月问世,不仅对国内研究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2年该书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严志弦还通过接受进修教师和举办训练班等方式,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络合物化学研究人才。1963年底,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无机化学校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全上有将近2/3有关络合物化学的研究论文都有他的学生参与。
1964年,严志弦应邀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讲学,会上他做了题为《汞电极电位法研究溶液中络合物》的报告,深受国外同行的好评。
“文革”初期,严志弦惨遭破孩。于1968年5月15日含冤离世。他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络合物化学实验室亦毁于一旦。
严志弦为中国化学教育事业和络合物化学研究的发展奋斗一生,“鞠躬尽力,死而后己”。他的精神与世长存。1979年,在四川成都中国化学会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无化化学学术论文报告会开幕式上,全场起立为纪念中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络合物化学奠基人严志弦教授默哀。

来源:云名人资料网 欢迎分享!+收藏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cloudtibet.com/info/24925

相关推荐:

---

标签:常州人物 武进人物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条)
  • 相关文章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登录后可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云名人资料网   
云名人资料网分享世界名人资料,全国著名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著名历史事件,珍贵历史图片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