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名人 » 正文

李珠妹 [公元1918年-1981年]

234次  2020-08-24  分类 : 福建 宁德市  评论(0)
李珠妹,女,祖籍屏南县芳院村。民国7年(1918年),生于前凤林村。她母亲因缺奶,把她送给杨永豹为童养媳。永豹死后,妻离子夭,珠妹又被杨郑根收养。郑根家境困难,珠妹8岁就里外操劳,却缺衣少食。苦难的童年磨就她倔强的性格,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民国22年,珠妹被养父嫁给路下村林道喜为妻。丈夫租种地主的地,自己长年累月替富人家砻谷舂米,苦度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珠妹翻身感十分强烈,上夜校学文化,入农会闹土改,积极捐钱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她任路下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率先参加农业互助组、农业初级合作社。
1955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珠妹挺身而出,冲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思想阻力,一面向广大妇女宣传人民子弟兵与国民党军队的本质区别,送子参军保家卫国的光荣义务,一面决然让18岁的长子绍传应征。她的模范行动一时传为佳话。
1960年,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珠妹组织200多名妇女投入建设“三八”水电站劳动,以劳动的成果体现妇女的力量,纪念妇女的节日。路下村破天荒地点上电灯,珠妹与许多妇女出了大力。
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珠妹带领17名妇女积极分子,发出组织妇女耕山队的倡议,立即得到县、公社、大队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随后路下村“百女耕山队”组成,珠妹任队长,带领妇女开发茶园。
当开垦水尾山百亩茶园时,珠妹带领“百女耕山队”队员劈荆斩棘,垦荒造园。女耕山队员刚走出家门上山开荒,白天劳动,晚上又得干家务,已经疲惫不堪,社会上散布什么“妇女开荒,越种越荒”、“妇女出门,家破人亡”等流言蜚语,有的丈夫就不让妻子再上山,有的本人畏难,队伍动摇了。但珠妹不气馁,及时表彰好人好事,鼓舞士气,走家串户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有一户她就走访七趟,直至说通思想。珠妹率领一班人信心百倍,挖树根,搬石头,重活难活抢着干。在老农的指导下,她们垒坡砌埂,垦荒造园,越干越来劲。在与男社员的劳动竞赛中,她们从不示弱,屡夺红旗。经过半个多月的劳动,水尾山开发成整齐梯式茶园。
同年冬,珠妹出席县群英会,受到表彰。接着她带领女耕山队员又参加开发荒坟累累的花殿山。这时又有人说什么“花殿山鬼满山,妇女开荒生怪胎”。珠妹不信邪,不信鬼,身先士卒,始终劳动在第一线。1965年,珠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技术干部的指导下,培育茶苗、栽种、施肥、治虫,珠妹带领女耕山队员都付出辛勤的劳动,400多亩茶园一派生机。1966年《中国妇女》杂志还刊登了路下“百女耕山队”的事迹。
到了茶叶开采的时候,珠妹带领一班人坚持采下不采上、采内不采外、采高不采低和留苗、留梢、留鱼鳞叶的“三不采、三留”的严要求,为来年提高单位产量打下基础。随着茶叶产量的逐年增加,制茶任务落到妇女身上。珠妹挑选组织一批女耕山队员,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实践,逐步掌握了杀青、揉搓、烘焙一整套技术,制出优质茶。
1969年,珠妹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荣幸地见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
1970年,珠妹年逾半百,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由部队转业在上海玻璃厂工作的儿子汇回路费要她前往上海休养,她虑及茶场生产大忙,没有成行,坚持与女耕山队员一道夜以继日地采茶、制茶。
1974年,珠妹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回来,患胆囊炎住县医院手术治疗。愈后回路下村,仍不辍茶山劳动。1975年,在闽侯地区开会时,旧病复发。她在治病期间,仍时常关心茶场生产。1980年底又患病,经医治无效,于1981年11月15日去逝,享年63岁。

来源:云名人资料网 欢迎分享!+收藏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cloudtibet.com/info/14999

相关推荐:

---

<< 上一篇 下一篇 >>

Powered By 云名人资料网   
云名人资料网分享世界名人资料,全国著名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著名历史事件,珍贵历史图片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