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骚(1900年—1957年),字维铨,乳名古锡,祖籍华安县,出生于漳州。因家境清贫,周岁就过继给堂叔杨鸿磐为子,自幼读私塾,小时候爱念诗文、练书法,还好打不平。后就读于汀漳龙道师范附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第八中学。
民国7年(1918年),杨骚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这期间他常写一些短诗作品寄回上海报刊上发表。民国14年杨骚学成回国,下半年受聘到新加坡道南学校执教。空暇时,继续诗歌创作,著有诗集《受难者的短曲》。民国16年,他辞去教职回上海从事译书和创作,并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民国17年初结识鲁迅,支持鲁迅创编《奔流》杂志,并在该刊发表作品,民国18年返漳,有人荐他任龙溪县教育局长,被他拒绝。民国19年,他加入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组织,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民国21年9月,杨骚联系在上海的诗人穆木天、任钧、蒲风等组织成立“中国诗歌会”。民国25年5月,杨骚又发起成立“中国文艺作家协会”。他创作出版许多作品,如新诗《福建三唱》、剧本《迷雏》、诗剧集《记忆之都》和《他的天使》、散文集《急就篇》和《昨夜》。此外在《文学》、《太白》等刊物也发表不少作品,被誉为“新诗先行者”。民国26年6月,杨骚应郁达夫之邀,到福建省政府编译室任职。抗日战争开始后,他积极投入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与郁达夫、许钦文、娄适夷等人发起组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杨骚被选为常务理事,亲自起草成立宣言,参与创办“小民报”,开辟《救亡文艺》副刊。后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民国27年他到重庆,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活动,写了不少作品,出版诗集《半年》。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杨骚向中共代表团提出要求到延安工作,周恩来亲自接见他,要他到南洋工作,嘱咐他“到星洲后先帮助陈嘉庚”。他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到新加坡后,协助陈嘉庚办南侨总会的机关刊物《闽潮》。并在这刊物发表许多抗日救亡的文章,使《闽潮》成为对华侨宣传团结抗日的阵地。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杨骚同胡愈之、郁达夫、巴人(王任叔)等发起组织“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一直坚持到新加坡沦陷前夕,才撤至印尼苏门答腊。
民国31年,杨骚在苏门答腊的深山密林里,过着隐姓埋名的逃亡生活,后来得到华侨友人的帮助,开设木炭店和肥皂厂。民国34年日军投降,他又到新加坡执教,并协助陈嘉庚、洪丝丝从事∠侨日报》复刊和编纂《大地与南侨》一书。由于他日夜操劳,致患严重胃病,到印尼巨港、雅加达治疗。1950年4月,他以胃切除后的虚弱身体,在雅加达《生活报》任职,先后任副刊、总兼副社长,为该报撰写不少社论、评论和杂谈文章,并发表许多新诗作。
1952年9月回国,先被安排在中央文化部门工作,不久调任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代表。1953年,他和司马文森等人回福建侨乡体验生活,创作反映侨乡生活的大型纪录片。由于劳累过度,回广州后就病倒了。1954年到北京红十字医院就医,后又回广州,在珠江的白鹤洞风景区疗养。
杨骚在卧病休养期间,还坚持创作。1957年1月15日,他因脑血管梗塞症在广州去世,遗体安葬在广州银河公墓。
丰山镇丰山镇(驻后壁沟村)位于华安县南部、九龙江冲积平原。该镇辖14个行政村[湖平、 内角、下尾、寨坂、银塘、芹坂、康山、玉胜、红岩、玉兰、碧溪、龙径、浦西(海拔14米)、后壁沟],土地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
主要产业:(1)工业: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2.2亿元,比增42%;新办工业企业10家,已建成投产6家,4家在建;新增规模企业4…… 详细++